原台南測候所
在1895年日本人統治臺灣,隔年起陸續在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等地規劃建造現代化的氣象觀測設施。1898年,「臺南測候所」廳舍落成,其建築的中央有高約12公尺的圓柱形風力塔,塔身四周環繞著較低矮的一層樓18邊形辦公空間,整體有如西餐廳內常見的胡椒研磨器具,造型獨特。在1970年代以前,臺南市區少有高樓大廈,「測候所」因位居「鷲嶺」之巔且拔地而起,自落成之後就長期扮演著城市地標的角色,老一輩的府城居民,乃用貼切的「胡椒管」來暱稱這座顯眼的公共建築。
國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的修復於1998年被列為古蹟後,即著手進行委託研究「原台南測候所調查與修復計畫」、歷經局部解體調查及設計施工等階段,於2004年底修復完成,2009年榮獲文建會「第一屆文化資產保存獎」之保存維護獎;修復完成之古蹟除還原原來辦公場景外,並陳列氣象歷史文件,同時亦展示與本棟建築相關修復過程物件,可讓參觀者瞭解古早氣象運作情形及見證「胡椒管」建築之美。
|
「原台南測候所」落成於1898年,是亞洲僅存最古老的近代測候所。古蹟還原過去辦公場景,並陳列氣象歷史文件、物件,讓參觀者瞭解從前氣象運作情形。
日治時期臺灣24個測候所中,僅有最早成立的臺北、臺南、澎湖採用同心圓配置的胡椒管造型。因測候所上方風速計形似餐桌上的胡椒罐,故稱測候所為胡椒管。
測候所人員定時上風力塔看能見度,做雲形雲量及各機具的數字紀錄,並檢查機具是否正常運作。最後將這些紀錄發送到總督府氣象台即今日臺北中央氣象署。
(影片內容中之中央氣象局已於112年9月15日改制為中央氣象署)
臺灣在清光緒有零星氣象設施,但現代氣象觀測事業始於1896年日治時期,而後培養專業氣象人員。隨氣象事業提升,1976年測候所改為中央氣象局氣象測站。
(影片內容中之中央氣象局已於112年9月15日改制為中央氣象署)
臺灣位處地震帶,為了未來永續使用安全,古蹟建築需做結構補強,以對古蹟最少衝擊為原則,用傳統工法仔細修護、清洗,以呈現完整測候所原貌。
(影片內容中之中央氣象局已於112年9月15日改制為中央氣象署)
胡椒管不只是測候所人員的回憶,也是老臺南人的記憶,尊重歷史,保存是為了永恆的價值。許多人的共同努力讓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得以留存。
(影片內容中之中央氣象局已於112年9月15日改制為中央氣象署)
為了保存臺南測候所這座具有歷史意義與價值的建築,於2000年開始修復作業,2004年重新開放,2009年榮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
(影片內容中之中央氣象局已於112年9月15日改制為中央氣象署)
上架日期:2019/10/31
瀏覽人數: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