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雨不停的六月天:1912年那場跨越時代的豪雨
-
1912年的臺灣,經歷了什麼事? 3月南投竹山爆發攻擊日警的林杞埔事件、5月莫那魯道在內的原住民領袖前往東京觀光、6月我們熟悉的總統府「臺灣總督府廳舍」動工興建、臺北科技大學的前身「工業講習所」、馬偕醫院也都在這一年設立。 1912年7月明治天皇逝世,日治下的臺灣也由明治時代進入大正時期。 圖:國島水馬繪明治四十五年史,呈現1912年臺灣時代背景。 (出自:《漫畫台灣年史》,1931年。資料來源:聚珍臺灣) 圖:1912年7月明治天皇逝世 (出自:1912年7月31日,《臺灣日日新報
more
-
- 堪比災難電影畫面!── 回顧 1904 年突襲臺南的龍捲風
-
在臺灣這個多雨又多颱風的海島上,你或許以為颱風已經是最兇猛的天氣災害了吧?不過,在 120 多年前的某個夏日午後,臺南從安平到灣裡(今善化)多個地區突然遭到不請自來的龍捲風襲擊,短短 20 多分鐘,房屋飛了、庄頭毀了,還有人被捲走,猶如災難電影中的情節,回顧這段真實歷史至今仍令人瞠目。 究竟當時發生什麼事?龍捲風又是什麼樣的天氣現象呢?以下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圖:日治初期農業學校氣象學課本中的龍捲風圖例,可見明顯的漏斗形狀特徵。 (出自:《氣象學:農學校用》,1907年,中川源三郎著;資料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more
-
- 日本時代推廣氣象及防災知識,招數大解密!!
-
臺灣於1895年進入日本時代之後,快速展開現代化之路。如何讓新時代的知識、科學觀念普及到一般大眾,也成為重要課題。臺灣每年常要面對颱風侵襲、也位於地震帶,天災常造成可觀的生命財產損失。甚至許多天文現象還是迷信充斥,如認為月蝕現象是「蟾蜍食月」、彗星會帶來大災厄…等等,往往流言四起造成社會不安。正確的氣象天文知識、防災常識,都急待被社會大眾了解。 一起來看看,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一個正快速邁入現代化的臺灣,曾經用什麼方法讓推廣這些知識? 說不定會大大出乎你意料之外哦! 一、學校教什麼? 知識最直接的傳播管道,就是透過正規
more
-
- 你可能不知道 - 臺北測候所的10個小祕密
-
西元1895年臺灣進入日本時代,之後快速地展開現代化之路,氣象觀測也隨之制度化不斷發展。1896年3月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總督府測候所官制,同年7月12日公布測候所位置及名稱,選定設立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島等5處測候所。其中臺北測候所於同年8月11日起先暫用總督府民政局內的房舍作為臨時地點進行相關作業,隔年1897年12月19日遷入新落成的正式建築。之後隨著時代變遷,原址輾轉變革為今日的臺北市中正區公園路的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回顧臺灣氣象觀測史,臺北測候所可以說是其中最關鍵的核心場域。究竟臺北測候所為什麼重要?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本文就來分享10個臺北測候
more
-
- 逢雨見酷暑的多變天氣:1923年皇太子行啟臺灣
-
1923年(大正12年)4月16日,日本裕仁皇太子(1926年登基為昭和天皇)來臺,於基隆港上岸展開12天的臺灣之旅,足跡遍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屏東、澎湖。期間在屏東遭受高溫,又於臺北面臨春雨,被政治動員的島民依舊熱情,同時各地紛紛張燈結綵、慶典恭迎,也能一探當時臺灣在日本經營下的社會氛圍。 屏東驛前奉迎門御通過。 (出自:《皇太子殿下臺灣行啓記念寫真集》) 行程受天氣左右 氣象小組繃緊神經 1923年4月12日,皇太子與40名隨從,從東京搭乘「御召列車」抵達橫須賀軍港,再搭乘御召艦「金剛艦」,由
more
資料筆數:5頁數: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