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雨」神同行,南轅北轍 從1938年夏季豪雨紀錄,看見臺灣南、北部的氣象差異

雨神同行

 

臺灣夏季的雨量主要來自於颱風過境的補給。根據統計,夏季雨量有愈往南愈多,西部多於東部的趨勢,這使得臺灣南、北部的夏季氣候有明顯差異,經常出現全島在同一期間,部分地區持續處於數月旱象的災情之中,部分地區卻飽受強降雨之苦的狀況。

發生在1938年7月下旬至8月初的豪雨事件,便是一例──西南氣流、鋒面、大低壓帶接力發威,接二連三的豪雨所帶來的總雨量與破壞力,絲毫不輸給颱風的威脅,包含:阿里山在 7、8 月測得的總雨量皆超過了1000毫米,高雄 、新竹、臺南、恆春在1938年8月的總雨量,與1897至2019年百年氣候平均值相比,達2倍以上。

然而,豪雨雖為中、南部挹注了堪比颱風帶來的雨量,甚至讓日治時期的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等地發生水災,但與此同時,北部及東部卻多是無雨的好天氣,基隆甚至因為7、8月份的降雨量稀少而缺水。

 

一場從臺北盆地展開的熱雷雨序曲

時間先回溯到1938年7月27日,臺灣的時序正值酷夏,臺北的最高氣溫來到了攝氏35度,溼熱的天氣讓地面層溫度過高,產生劇烈的熱對流,造成不穩定狀態的氣層。午後4點30分,轟隆隆的雷聲大作,一場午後對流的熱雷雨直襲臺北盆地,在短短的兩小時內,累積了56.4毫米的雨量,排水系統難以負荷瞬間暴增的雨水,汙水橫溢,造成多處的道路和民宅淹水。這場區域性的大雷雨似乎只在臺北出現,當天北部沿海的基隆、東部都是無雨的好天氣,在中南部也只測得零星少雨。

臺北下午4點30分的一場大雷雨,揭開了今年夏季暴雨襲擊的序幕。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7月28日,本刊7版)

不過此時的臺灣,自前一天、也就是1938年7月26日開始,就已受到大低壓帶的影響。大低壓帶內部變幻莫測且快速,容易發展出熱帶性低氣壓、颱風等熱帶系統,不確定性極高,使得天氣極不穩定。臺灣此時位於大低壓帶的南側位置,又逢西南季風盛行之時,進而造成風場變化,使得強降雨的熱區跟著改變。

1938年7月29日至8月1日上午6時天氣圖。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1938年7月29日至8月1日上午6時天氣圖。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同年的7月29日,中國長江流域下游有低氣壓形成、加深發展並影響臺灣,使得南部在29日下起瓢潑大雨1,臺南地區終結了連日來的好天氣2,屏東、潮州、東港等地受災嚴重,有百來戶住家淹水;多處的河川暴漲,交通中斷,屏東的隘寮溪暴漲5尺,鐵路列車被迫停駛,高雄岡山的阿公店溪決堤氾濫,造成兩百多戶住家淹水。另外因雨勢造成多處山崩,也影響到糖業鐵道旗山線的運行。這場雨的日累積雨量有134.8毫米,達到現今氣象標準中的「大雨」等級(請參考文末表格標示)。此後,中南部的豪雨便逐步發威。

7月30日,大雨繼續轟炸,阿里山出現了278.8毫米的雨量數據,成為當天全臺日累積雨量最高的地區,臺南州轄下,則有數百間住家淹水達3尺的高度,許多蔗園、稻田成了一片泱泱水澤。此外,河川暴漲,尤以雲林嘉義交界的北港溪最為嚴重,使得斗六多數的橋梁、道路遭到沖毀。

7月31日,造成此波大雨的低氣壓系統逐漸減壓出海,往日本移動,高雄、臺南雨勢不止,不過慢慢變小。然而,中部仍然深陷洪災之中:阿里山地區在這一天足足下了350.8毫米的雨量,在臺中也測到了104.3毫米的雨量,這使得大甲溪、大安溪河水暴漲,豐原到后里之間的橋梁遭沖斷,部分房屋受到波及毀壞,數百戶民宅淹水,帶來不小的災害。

大雨澆灌下,高雄、屏東一帶陸續出現河水潰堤、電話線斷路、莊稼遭淹、產業鐵道暫停運作等災情。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7月31日,本刊5版)

大雨澆灌下,高雄、屏東一帶陸續出現河水潰堤、電話線斷路、莊稼遭淹、產業鐵道暫停運作等災情。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7月31日,本刊5版)

中南部的居民忍受水漫數日,直至8月1日才因島嶼逐漸脫離低氣壓的影響,終於稍微止息。這時,除了阿里山之外,其餘地區的雨量明顯減弱,日累積雨量幾乎都在10毫米以下。

第一波的豪雨攻勢雖是從北部展開,不過當中、南部飽受洪水之苦的期間,北部、東部卻只有零星降雨,至多在7月30日的臺東,因紅頭嶼(即今日蘭嶼)附近海面出現不明的低氣壓系統影響,當日下了一場雨。除此之外,北部、東部顯然未受到這波天氣系統的影響,基隆地區甚至實施了限制供水的措施。

 

鋒面再度突襲,中臺灣飽受雨彈之苦

第一波豪雨過去後,原以為能回歸風平浪靜的日子。豈料緊接著隔天、8月2日,往日本移動的低氣壓,在臺灣的西北方又形成一道鋒面,並往東北延伸至日本列島東南方的低壓中心。3

低氣壓去而復返,臺灣位處鋒面前緣的暖區,鋒面快速往臺灣的方向移動,加上西南氣流帶來豐沛的水氣,這一次的暴風雨迅速籠罩了全臺各地。第二波豪雨蠢蠢欲動,在當時臺南仕紳吳新榮留下的日記文字裡,可見一斑(下為中譯內容):

「(八月一日,雨)前天的雨至今似乎還不會停,漸漸進入雨季的關係吧。」

「(八月三日,雨)昨天大半是陰天,心想天氣可能好轉,就回到將軍看看工事進行的狀況。連日來的雨造成相當大的損害,今天依然雨下不停,令人擔心。」

「(八月四日,雨)雨老是下個不停,患者更少了。」

「(八月六日,雨)雨依然下個不停,搭十一點巴士回到家。田園的道路,處處積水。」「(八月八日,雨)昨晚開始有放晴的樣子,此後可能就會轉為好天氣;但如果西南風的風向不變,就不會有真正的好天氣。總之,這陣子的雨叫人煩死了。」

1938 年 8 月 2 日、 3 日上午6時天氣圖。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1938 年 8 月 2 日、 3 日上午6時天氣圖。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原先臺北自7月25、26日的熱雷雨後,連日來都是幾乎無雨的天氣,但這次也受到鋒面的影響,測得81.3毫米的雨勢。而整個北部地區災情最慘重的,則是在新竹州出現的強降雨:8月2日當天,新竹州總共下了430.8毫米的大豪雨,尤其有將近三分之二的雨量,集中在早上10時至下午2時──短短4個小時的累積雨量便達到了287.5毫米!放在今日的標準來看,這場8月2日的短延時強降雨,依然是一場足以致命的災難。

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於8月3日用了近半版的篇幅,報導了新竹州的嚴重災情和長官視察災區的動態,包含:101戶住家被大水沖垮、2千多戶住家淹水,花園町(約莫今日新竹市東區一帶)的民房淹水達3尺高等等。除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豪雨也讓各處發生山崩,影響許多道路通行,尤其縱貫鐵路有多處鐵軌被土石埋沒或橋梁流失,使得桃竹苗一帶的海線交通悉數中斷。

受到鋒面影響,新竹州各地災損慘重。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3日,本刊7版

受到鋒面影響,新竹州各地災損慘重。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3日,本刊7版)

就臺灣整體氣候而言,8月其實少見滯留鋒面。不過從1938年8月4日一篇報導引用時任臺北觀測所所長西村傳三的見解中,可得知:盛夏出現的鋒面甚於冬季鋒面,會帶來豐沛的雨量,加上當時的新竹州正逢西南風,影響更是劇烈,才會引發龐然災損。

題名:夏季鋒面帶來旺盛雨量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4日,日刊7版)

題名:夏季鋒面帶來旺盛雨量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4日,日刊7版) 

圖照由上至下分別為:新竹竹東鐵路公路交叉路口的淹水情況,新竹女高大門口的淹水情況,花園町(約莫今日新竹市東區一帶)附近淹水至二樓的情況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4日,日刊7版)

圖照由上至下分別為:新竹竹東鐵路公路交叉路口的淹水情況,新竹女高大門口的淹水情況,花園町(約莫今日新竹市東區一帶)附近淹水至二樓的情況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4日,日刊7版) 

8月4日報導仍以一定版面,持續關注鋒面動態、新竹州災情和主政者視察災區活動的紀錄。(局部截圖)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4日,日刊7版)

8月4日報導仍以一定版面,持續關注鋒面動態、新竹州災情和主政者視察災區活動的紀錄。(局部截圖)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4日,日刊7版) 

不過,也不僅新竹州犯洪患,這場雨勢造成的危害,愈往南走,情況愈是嚴峻。臺中州的部分,自7月30日以來,大小雨勢連綿不停,8月2日大概降下了60.5毫米的雨量,到了8月4日的日累積雨量更達113.2毫米。雨水挾著大量的泥砂流入河川,導致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貓羅溪等多處的河水瞬間暴漲;山區土石鬆動,造成多處地區山崩,使得道路中斷、房屋毀壞、民眾傷亡。整個臺中州以竹山 (今南投縣竹山鎮、鹿谷鄉)、能高(今南投縣埔里鎮、國姓鄉、仁愛鄉與魚池鄉)、新高(今南投縣集集鎮、魚池鄉、水里鄉、信義鄉一帶)三郡受災最為嚴重。此外,彰化、員林、草屯陸續有災情傳出,大甲地區也面臨了號稱「八十年來的空前慘狀」,一百多棟的房屋全毀,五、六百間屋舍淹水,將近四百名的災民只能往廟宇、學校等臨時避難所避難。

苗栗山線至臺中海線一帶,大雨導致的交通阻絕災情不斷。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5日,日刊7版)

苗栗山線至臺中海線一帶,大雨導致的交通阻絕災情不斷。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5日,日刊7版)

題名:大甲水患,八十年來慘狀,災民暫居學校避難。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7日,日刊5版)

題名:大甲水患,八十年來慘狀,災民暫居學校避難。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7日,日刊5版)

 

〈大甲郡の水害は八十年振りの慘狀〉報導內容摘要:

臺中州大甲郡大甲街區內,四日受到豪雨衝擊,下水道水流滿溢,街上達四、五呎積水,尤其以山腳庄尾、南邊街尾最嚴重。超過五、六百戶人家屋內淹水二尺以上,不僅家具、物品流失,全區交通路網中斷。從六、七十間泡水家屋中,救出了三、四百名民眾,並暫時安置於學校和廟宇。農作物包含秧苗、甘蔗等,損害難以計數,可謂當地八十年來空前嚴重之水患。

另一方面,臺南州在這一波的鋒面裡,又是阿里山地區的雨勢最為驚人。自8月2日起,連續3天發生強降水,使得阿里山二萬坪附近發生山崩,橋梁基座流失,阿里山鐵路因此中斷行駛。高雄州在鋒面影響期間也有不小的雨勢,7月底的雨尚未退去,又迎來新一輪的大雨,淹水的房舍高達千餘戶,下淡水溪(即今日高屏溪)的堤岸甚至有潰堤的危機。

題名:豪雨的軌跡,臺南州以南嚴重災難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2日,日刊5版)

題名:豪雨的軌跡,臺南州以南嚴重災難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2日,日刊5版)

在北、中、南席捲而過的這一波鋒面,終於在8月3日逐漸遠離臺灣。然而一切方興未艾,不過兩天,位於臺灣東南方的海面上又有低氣壓形成,長江流域則出現另一個低氣壓中心,於是在8月5日、6日,受到低氣壓中心形成的影響,天氣又展開第三波的劇烈變化。

 

豪雨「三顧茅廬」,水淹南臺灣

根據數據,臺南在8月5日出現強降水,使得從7月底開始遭受連日霪雨所苦的民眾處境,更加雪上加霜。大量的農田與住家淹水,臺南一帶的棉花作物全部泡湯,農作物損失慘重;嘉南大圳的一處堤岸甚至有潰堤的疑慮;烏山頭水庫在接收了連日來的雨量後,逼近滿水位,只能緊急洩洪;嘉義東石甚至出現疑似龍捲風的天氣異象。

1938 年 8 月 5日、6 日上午6時天氣圖。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1938 年 8 月 5日、6 日上午6時天氣圖。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烏山頭水庫緊急洩洪。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6日,日刊5版)

烏山頭水庫緊急洩洪。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6日,日刊5版)

題名:東石一陣旋風,吹翻兩間房子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4日,日刊5版

題名:東石一陣旋風,吹翻兩間房子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4日,日刊5版)

〈東石に大旋風 家屋二軒吹き飛す〉報導內容摘要:

連日豪雨強降,一日深夜,臺南州東石郡朴子街(今嘉義縣朴子市)崁後部落,瞬間有一道強大旋風吹襲,颳走兩幢家屋和老樹,部落居民驚魂未定,幸而無人傷亡。

而高雄在5日早上6時至7時之間的一場短延時強降雨,總共下了73毫米的大雨,為當日的強降雨拉開序幕。這一天,高雄總共下了207.6毫米的雨量,為7月底以來當地所測到最高的日累積雨量,因而使得棉花、麻、稻米、甘蔗田大半浸水,五百多戶住宅遭受淹水所害。

報導中可見全臺各地糧食作物皆因豪雨而有大量的災損。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6日,日刊2版)

報導中可見全臺各地糧食作物皆因豪雨而有大量的災損。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6日,日刊2版)

題名:高雄市大淹水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7日,日刊5版)

題名:高雄市大淹水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7日,日刊5版)

至於東部地區,在這幾場天氣系統變化所造成的滂沱災情裡,僅有宜蘭於8月2日及7日有單日50毫米以上的降雨,對比西部的雨聲喧嘩,整座臺灣島像是被豪雨硬生生地分割成了兩個世界。尤其是南部地區,被接二連三的暴雨圍困下,更猶如成為一座孤島;家園被沖毀,民眾死傷難數,交通建設遭到大幅度破壞。幸好當時臺灣總督府緊急募集各地的保甲、壯丁團員,合力救災救難、加速修繕工程,竭力阻止災損擴大。

而此次在夏季展開共三波接連不斷的暴雨洪汛,以及臺灣南部和北部的降雨分布差異甚大的情形,也都為當時的臺灣和主政者帶來一次雷聲轟隆不絕的震撼教育。

各地陸續集結保甲、壯丁團,一同進行道路清掃與修繕作業。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6日,日刊5版

各地陸續集結保甲、壯丁團,一同進行道路清掃與修繕作業。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6日,日刊5版)

題名:趁著雨後好時機,美化主幹道,北門郡保甲民總動員。

題名:趁著雨後好時機,美化主幹道,北門郡保甲民總動員。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9日,日刊5版)

 

〈雨上りを好機に 主要道路美化〉報導內容摘要:

八月七日的雨後時間,全體保甲民一起出動種植木麻黃樹,努力美化道路。我們將在今年底的品評大會上,針對為這條公路建設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員,予以表彰。

由青年組成的鐵道部勤行奉仕隊,進行整地與鋪軌作業之剪影。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9日,日刊5版)

由青年組成的鐵道部勤行奉仕隊,進行整地與鋪軌作業之剪影。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9日,日刊5版)

題名:朴子青年團結團式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9日,日刊5版)

題名:朴子青年團結團式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9日,日刊5版)

 

在8月9日一篇報導如此敘述:

「朴子街一段青年團成立的第7天,天氣突然變了。那天上午10點,抬頭可見十天來第一次露臉的陽光」。從照片上的人影看來,當日應是晴朗無雲,一掃陰霾。

 

小結

綜觀1938年夏季豪雨的降雨區域分布情況與災情來看,自1938年7月底低氣壓加深,8月2、3日的鋒面影響,到8月5、6日的低氣壓中心的形成,發現豪雨都落在中、南部地區。至於北部地區,除了新竹州因鋒面與西南風的影響,在8月2日發生強降水以外,最明顯的雨勢至多是出現在臺北7月27日的午後對流熱雷雨,以及臺東7月30日因海上低氣壓引起的大雨,其餘區域的降雨量並不多,基隆甚至因雨量稀少,導致後來儲水量不夠,到了9月初必須限時供水。

 

與豪雨致災的中南部、新竹地區相反,基隆因為缺雨,儲水量下降。 擔憂接續將無法供給民生用水,必須開始考慮限水可能。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5日,日刊7版

與豪雨致災的中南部、新竹地區相反,基隆因為缺雨,儲水量下降。擔憂接續將無法供給民生用水,必須開始考慮限水可能。

(《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8月5日,日刊7版)

臺灣位於太平洋與歐亞大陸的交會處,又處於副熱帶地區,同時受到中緯度的天氣系統與熱帶天氣系統的雙重影響,容易有天然災害的發生,特別是夏季,在大低壓帶的影響下,伴隨著富含溫暖水氣的西南季風吹拂,臺灣更面臨瞬息多變的天氣狀況。

氣候變遷災害風險平臺曾經將1958年至2021年臺灣遭遇的天然災害進行統計,發現臺灣遭受的天然災害,以水文氣象類為主,大多受到夏季颱風或春夏交會之際的梅雨帶來的豪大雨所致,以颱風災害占66%最高、水患和水災占22%次之,譬如1938年的夏季鋒面豪雨,便深深重挫中、南部地區,災損不容小覷,災後更耗費大量的人力物資重建生活秩序。

近年來,除了澇旱分布不均,臺灣出現了日益頻繁的短延時強降雨的極端氣候型態(如下表),影響甚深,中央氣象署(當時為中央氣象局)也因此於2010年3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雨量分級標準。而這一段1938年的夏季豪雨歷程,也正提醒了我們,在掌握了更多臺灣的氣象觀測紀錄之後,應當積極思考並因地制宜,找出符合本地地形與氣候特性的相關對策和應變舉措,才能更有效地面對當代極端氣候所致的突發危機。

中央氣象署實施的雨量分級標準。

(資料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本文整理:鄭于香/審閱:林博雄、蔡蕙頻/ 編輯:鄭之雅 )

 

註釋

  1. 《臺灣氣象大全:低氣壓部分之調查》:「長江下游及華南地區有低氣壓時,如臺灣在其範圍內時,上層西南風強,天氣一般均劣,西南部有豪雨。」
  2. 《吳新榮日記》1938年7月28日:「又久し振りの雨だ」。
  3.  《110年度臺灣氣象史料跨域研究與推廣計畫(2/2)總成果報告書》,273頁。

 

參考資料

  1.  談珮華、吳建昇、凃函君.2020年.《110年度臺灣氣象史料跨域研究與推廣計畫(2/2)總成果報告書》.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 松正良、岡四四亥著.黃蒸民編.白潛譯.《臺灣氣象資料大全:低氣壓部分之調查》.2023年4月30日。
  3. 松正良、岡四四亥著.黃蒸民編.白潛譯.《臺灣氣象資料大全:降水及降水之調查》.2023年4月30日。
  4.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1904年,《臺灣氣象報文》第一至第四,日本: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
  5. 劉鴻喜,1958年,〈雷雨之研究〉,《氣象學報季刊》第4卷第2期.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修改日期:2024/08/09

瀏覽人數: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