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世紀大颱風:風災中建築的故事──臺南西市場及東市場
強大的B051颱風在臺南造成許多公共建築的損傷,臺南市區難逃風災之虐,災情慘重。許多屋舍因豪雨坍塌,無論日式木構建築、傳統土埆厝、或是磚瓦屋舍、西式洋樓,無一倖免,均受到程度不一的摧殘。更不用說老樹遭強風連根拔起,街道電線桿毀損……,這次颱風造成臺南市景改變。其中經典案例,就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西市場與東市場。這兩個市場在這次颱風中受損嚴重。東市場部份建築改建,而西市場不僅造成人員傷亡,更在災後必須全面的重建,現今西市場建築則為災後隔年所重建。
臺南西市場怎麼來的? 日本治臺以來,受到傳染病嚴重威脅,改善公共衛生成為極為重要的課題。除了上下水道等等公共建設之外,髒亂不堪、容易傳播疾病的傳統市場也是改革事項之一。在此背景之下,臺南除了整頓原有的市場,也著手規劃新市場的建設。於是官方購入臺南市城邊街、牛磨後街一帶的土地,於1905年1月動工興建,預計完工後將成為日治初期南臺灣最大的「新式市場」。 官方對新市場的設立極為重視,還特別推出公開徵求新市場徽章圖案募集的活動,吸引許多人參加。在1905年4月30日截止時,共有54人投稿192個稿件,最後由10位審查委員選出以「午」為主題的徽章設計。
這個看起來像是市場斜屋頂變形的「午」字圖案,當時設計者旁徵博引大量臺灣和「午」字的關聯,作為圖案設計的依據,最後在眾多競爭作品之中脫穎而出。
第一代西市場1905年完工前夕遇風災倒塌 這個也有點像傘狀的logo,市場也如傘一般巧合的受「風」所影響。興建過程中,六月即遭遇大颱風 (B029號,1905年6月17日至19日),B029號颱風由恆春西南方往東北方移動,其罕見路徑貫穿臺灣本島。6月18日下午4時30分,打狗(今高雄)測得風速34.23 m/s (相當於12級風) ,是當時為日本治臺後觀測到的第二強風(僅次於1898年9月30日澎湖39.5m/s)。在此等強風強力吹襲下,興建中的臺南市場建築慘遭吹垮。當時災情也由遠藤寫真館拍下珍貴影像,典藏於日本宮內廳書陵部。
現代化象徵,第一代臺南新市場華麗登場 颱風襲擊造成約一個月的工程延期。臺南新市場於8月31日完工,9月3日舉行盛大落成儀式,除了重要人士齊聚舉辦晚宴之外,還施放煙火、點亮花燈,並掛上2500盞燈泡,慶賀臺南新市場正式啟用。
自此臺南市場成為市區規模最大也最為重要的市場,但也帶來新的衝擊。在1905年9月27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中提到:
新的市場富麗堂皇竟被稱為「阿房宮」,也提到龐大的投資金額如何回收。而在新市場落成後,臺南特別規定肉類販賣都必須在市場進行,以及對路旁叫賣行為進行約束,這類限制也造成被影響的小販適應陣痛。而推動民眾到市場採購的政策對於住在附近的人來說相當便利,但對於住得比較遠的人就變的麻煩。但無論如何,這座市場從此成為臺南人記憶中重要的民生場域。
新的臺南市場也成為日本統治下現代化進步的象徵之一,在1907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上〈南部の十年〉一文中,特別刊出臺南市場十年前後變化的對照圖。
公營的臺南市場雖然經營有聲有色,但因地處當時臺南城市的西緣,於是建立第二個公營市場的需求聲音漸高。當時城市東側原本在同安會館(銀同祖廟)處曾為當地居民採買的市集,地點在今銀同祖廟東側的城隍街上。 在當時臺灣各地市場公營化的政策下,1909年基於臺南市場位於市區西側,對市區東側居民而言距離太遠不便利,故在經廳口街(今青年路府城隍廟附近)一帶籌設分市,11月25日開市,為木造之三棟市場建築。在東市場出現後,臺南市場也改稱臺南西市場。 1911年強颱重襲,雙雙摧毀 1911年8月25日至28日B051號颱風來襲,臺南市區東市場與西市場雙雙慘遭破壞,慘況也被記錄下來。
1912年災後重建──第二代鐵筋結構新市場 東、西市場雙雙倒塌後,隨後官方立即著手重建事宜,1912年2月即完成設計,12月落成啟用。記取日式木造房舍不耐風災的教訓,特別引進當時在臺灣還是十分少見先進的鋼筋混泥土(R.C造)的工法做為建築主結構承重設計。
然而戰後1966年市場遭逢祝融,損失慘重,增建及違建也使得風貌漸失。西市場在果菜市場遷移至後,逐年沒落。2003年登錄為臺南市市定古蹟,直至2017年開始進行建物修復。 一場百年前的大颱風讓西市場木構建築全毀,也讓官方重新思考公共建築的安全性,從無情的風雨站起來的建築,更加在這城市中發光發熱。
本文整理:王子碩/審閱:陳信安、陳秀琍/編輯:李耘衣 |
瀏覽人數: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