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911年世紀大颱風:臺南市區災情實錄

1911年8月25日至28日B051號颱風來襲, 26日颱風閃過臺灣中央山脈屏障,直接從恆春西側登陸並朝北北西方向移動,暴風圈直掃臺灣西南部。26日恆春測候所測得日最大平均風速為34.4 m/s(相當於12級風),是該測候所有史以來至今第三高的風速紀錄;隔日(27日)臺南測候所測得日最大平均風速為38.2 m/s(相當於13級風),則創下臺南測候後所第一名的風速紀錄。B051號颱風除了帶來瞬間強陣風,後續的西南氣流也為中南部帶來驚人雨勢和降雨量,颱風滯臺期間(1911/8/25-1911/8/28),恆春降下515.4毫米雨量,臺南也有423.8毫米之譜。

B051號颱風逐時路徑圖

B051號颱風逐時路徑圖

在B051號颱風橫掃南臺灣,各地災情尚未修復的狀況下,B052號於8月30日至9月2日旋即來襲,由臺灣東北部掃過造成驚人災害。接連兩個颱風帶來強大的風雨造成全臺灣各地都有災情,臺南市區的災情包括臺南廳部分辦公廳舍全毀、民生重心的西市場全部倒塌、電信中斷、鐵路不通等,人員傷亡、農田損失更是龐大。有關當時的災損報告、賑災資料、新聞報導、老照片、訪談紀錄等資料,在臺南測候所的相關數據與紀錄,以及《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與《臺灣總督府檔案》中有不少的報導與記載。

 

臺南測候所的記載

 《臺南測候所沿革史》記載之觀測或記事始於1897(明治30)年,結束於1943(昭和18)年,內容涵蓋歷任測候所所長或代理所長所執筆手寫記錄,包含颱風、地震、雨水量與天文事件等資料,同時記載當時的人事更迭、建築設計、觀測儀器、政府官制、政令等史料。翻開《臺南測候所沿革史》,就記錄著1911年這2場風災:8月25日至27日「南部暴風雨,災情空前慘重,人畜死傷與其他損害皆甚大」;還有30日至31日「暴風雨,人畜有死傷,其他災害亦大」;以及9月9日「總督閣下為視察暴風雨災害狀況來臺南,10日前往打狗」。

《臺南測候所沿革史》封面。

《臺南測候所沿革史》封面。

《臺南測候所沿革史》紀錄了1911年8月底暴風雨「未曾有的慘事」。

紀錄1911年8月底暴風雨「未曾有的慘事」。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颶風記載,重創南臺灣

少了中央山脈的庇護,B051號史詩級強颱直撲南臺灣,在強風豪雨的肆虐下,尤其南部災情慘重,滿目瘡痍。

回顧1911年9月3日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所刊載的〈臺南颶風詳報〉一文,鉅細靡遺地描述當時市區的情境。我們將跟著此篇報導的足跡,重返當年臺南街道的景象!

題名:臺南颶風詳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9月3日,日刊2版

題名:臺南颶風詳報

〈臺南颶風詳報〉報導內容如下:

臺灣未改隸以前,颶風年年有之。其起風時,至猛至烈,不過二十四點鐘之久,或三五點鐘不等,總以一晝夜為限,不逾刻也。自改隸以來經十七年星霜,罕有颶風壞人房屋若是之多。有之自今年八月廿六日二點鐘時候颶風之大,為改隸後所僅見。其壓力之巨,雖高堂大廈亦為動搖。屋瓦鏡窗,或飛上天或破而粉碎。門鑰縱固,阻力亦難以抵抗。其餘矮屋矮牆之壞而倒塌者,不可枚舉。若破屋薄籬,則掃地無餘。唯日本匠造之家屋傾壞最多也最易,以其造法之工料太薄也,不可以禦颶風。且今年颶風之力,能拔二百餘年之大榕樹者,亦數處有之。此非具萬人之力,焉能牽動仆地。以致于此,他如花木蕉果,園圃田宅之雜樹,或連根而拔,或折而為兩,無有存者,此其何故也。大風之下,挾雨而飛,浸漬一二晝夜,地基淺者,類多傾潰。甎甓之壁猶然,況菅榛之軟,枋片之輕,又何能防患于未然乎。

在臺灣年例,往往有颶風淫雨。故築造家屋,多以甎石杉等,構結而成,方可拒例年之雄風豪雨,而不至土崩瓦解,有壓死人命之危。貧家之屋,須年年修葺,方能有濟。不然,一遇颶風地震,鮮不作修羅場矣,此在臺灣居住建築家屋者不可不知也。臺南孔廟中有老榕一株,亦化龍飛去。屋角亦損壞不少,內中學校宿舍,門窗戶扇,破裂不完。自廟前至廟後,延路不同。行至柱仔行橫街,亭屋倒壞。由北上之廣東會館,屋脊上之瓷鳳圓毬,及裝置之人物概剝落。左進屋角,亦剝落丈餘。距此間之兒玉總督石臺以下,所有環植雜木,拔去三分之二,約有數十株。對面警察派出所,警鐘之架高數丈,亦行跌落。左折入安海街,倒落家屋兩間。環此而行,至關帝廳前之病院,有櫻花二大株,連茹拔去,近附亦倒落。外牆一帶,唯六條街樹基堅固,兩邊連枝,故損壞較少,唯鏡窗小破一二。西菜市兩座,亦倒壞,壓死人命三個,一童孩,現死二人。廳署亦略續破壞,宜修葺。旭館一座客邸,倒餘二軒。旅客是夜十餘人,奔走四散,急投人家逃竄。聞安平支廳,亦一律倒壞。水流觀音廟前,大溝漲水溢上二三尺,榕樹折枝甚多。王公祠牆上大修,折落一餘四五丈。大八九圍,隔園有小屋,亦倒卻,圍牆亦倒落二三丈。四嫂巷雖落塗葛牆,亦各倒數丈,大水潰於溝上。同安公館倒潰,豆油巷一帶籬笆,盡行倒橫,竹樹交折。陳敬忠之芎蕉宅百餘株,盡行半折。臨水廟邊一老榕甚大,約數十圍,亦彼風拔去,近有數千斤,橫在濟若門口。人家竹圍,概柪折至地。東菜市亦倒壞,幸無壓命。小學校宿舍圍板,四分五裂。豆油鋪之籬笆,牽倒在地。廖用其隔壁堤之大苦楝樹,亦拔倒,壓人屋達。是夜人力車及往來行旅,無一出行者。且街上電話線,橫爾參差,絆人行走。越日始有人工人夫,在路上各行開通道路。前一天大家處處守夜,不安位置者,恐懼異常。現在已漸次修理,想再星期必能修葺安全仍舊行住,共慶安瀾矣。

 

驚人的災情敘述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帶有文言文風格,卻以十分生動的文字,描述了颱風災難的背景。開篇就提到過往臺灣遭遇颱風的常態,通常起風一天就將平息。此次颱風風力之強為日本統治臺灣之後17年所僅見。在強風侵襲下,房廈感受搖晃,門窗屋瓦矮牆無一被摧毀倒塌,較簡陋的房舍薄籬笆則直接消失,尤其單薄的木造日式房舍面對強風毫無招架之力。甚至兩百多年樹齡的大樹被連根拔起,其他的植物災情可想而知。更慘的是強風還伴隨豪雨,傳統房屋(應指土埆厝)被水浸泡一兩天,因地基太淺的直接軟化倒塌。

臺灣遭遇颱風可以說是年年的例行公式,家屋也累積出抵抗颱風的樣貌,以磚石建造者比較不容易像土埆厝遇到水則潰,造成居民人身安全威脅。但是貧戶沒有蓋堅固房屋的能力,就必須年年修繕房屋,否則遇上颱風恐怕就要出人命了。這些都是報紙上提到當時要在臺灣生活的常識。

 

重返1911年臺南風災現場

 我們接著走訪報導中1911年的颱風重災區。由孔廟出發,提到老榕「化龍飛去」,屋角損壞,而當時孔廟充當中學校宿舍,門窗破裂。在日本宮內廳所藏之《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及三十一日 臺灣暴風雨被害慘狀光景寫真帖 第二》之中,收錄了當時災情景象。

 臺南孔廟的270歲老榕,於1911年颱風被連根拔起 臺南孔廟的270歲老榕,於1911年颱風被連根拔起

(出自《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及三十一日 臺灣暴風雨被害慘狀光景寫真帖 第二》,1911年,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柱仔行橫街與兩廣會館

行至柱仔行橫街,亭屋倒壞。

此處所指「柱仔行橫街」,應為今府中街一帶;再往北走會看到「廣東會館」,文中廣東會館即為「兩廣會館」,位置約在今南門路靠近圓環處。由1896年《臺南府迅速測圖》可看到由孔廟柱仔巷(柱仔行街)往北可至兩廣會館,在1907年《臺南及安平市街圖》標示為臺南公館。

臺南及安平市街圖對照《臺南府迅速測圖》(1896年)臺灣總督府製圖部

左圖:節錄自《臺南及安平市街圖》(1907年)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中圖:為《臺南及安平市街圖》之google map(2021年)對照。

右圖:《臺南府迅速測圖》(1896年)臺灣總督府製圖部 

        (資料來源: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藏)。

臺南在清代格局規模最龐大的建築,可能就是這棟原址在今南門路靠近圓環的兩廣會館,正門大約面對今日南門路,建築尾端跨過今日開山路,足見其格局之宏大。兩廣會館建於清光緒年間(1877年),為當時在臺南之兩廣(廣東、廣西)人士之會館。除了建築格局宏大以外,正面屋頂上還有精美的交趾陶裝飾而聞名,十分華麗。

兩廣會館在日本時代初期曾作為辦公廳舍、臺南俱樂部、臺南公館等用途,1910年代曾為臺南中學校、高等女學校校舍,1920年代承接原臺南博物館展品成為臺南州教育博物館,裡面陳列的蟒蛇及琳琅滿目的動物標本為經歷日本時代臺南老人家共同的記憶。1945年臺灣遭盟軍大規模空襲,兩廣會館鄰近臺南行政中心的臺南州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遭密集投彈波及炸毀夷為平地。

而在日本時代初期這棟雄偉華麗的建築,屋頂華麗的交趾陶裝飾常可在老照片中看到。經1911年B051颱風破壞後,此後兩廣會館影像屋頂上的交趾陶已然消失。

日治初期臺南兩廣會館

日治初期臺南兩廣會館

(原圖出自《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紀念帖》,1904年,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約1920年代臺南兩廣會館影像,作為臺南州教育博物館使用

約1920年代臺南兩廣會館影像,作為臺南州教育博物館使用

(原圖為日治時期明信片,由聚珍臺灣提供,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兒玉總督石臺與圓環前身

「距此間之兒玉總督石臺以下,所有環植雜木,拔去三分之二,約有數十株。」文中提到的「兒玉總督石臺」,即為今湯德章紀念公園之圓環前身。1911年,將市中心原為清代三界壇街之處,開闢作為「兒玉壽像園」,並陸續開闢放射狀的道路。到了大正5年(1916),配合市區及町名改正,大量日式地名取代了原有的清國時期地名。本町、白金町、大宮町、錦町、大正町等名稱進入了人們生活中,市中心圓環「兒玉壽像園」也改稱為「大正公園」,老一輩臺南人俗稱「石像」,以圓環中央兒玉源太郎總督雕像作為識別地標。圖中可見正中央兒玉源太郎總督壽像與石臺,以及周遭豐富的樹木。中央後方雄偉的建築群即為兩廣會館。可想像畫面中圍繞的樹木於災後近三分之二被連根拔起的慘狀。

1910年代之兒玉壽像園

1910年代之兒玉壽像園

(原圖為日治時期明信片,由聚珍臺灣提供,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安海街區域與關帝廳街

「對面警察派出所,警鐘之架高數丈,亦行跌落。左折入安海街,倒落家屋兩間。環此而行,至關帝廳前之病院,有櫻花二大株,連茹拔去,近附亦倒落。外牆一帶,唯六條街樹基堅固,兩邊連枝,故損壞較少,唯鏡窗小破一二。」此段所描述之區域,為圓環西側大約今中正路(當時尚未開闢)、忠義路一帶。安海街區域即今忠義路近中正路口,病院則大約在林百貨(當時尚未興建)一帶。日本統治初期(1896)曾暫時將位於赤崁樓的衛戍病院作為臺南病院使用,1899年臺南病院遷移至關帝廳街,之後又輾轉遷移至天地底街。

節錄自《臺南及安平市街圖》(1907年)為《臺南及安平市街圖》之google map(2021)對照。

節錄自《臺南及安平市街圖》(1907年)和《臺南及安平市街圖》之google map(2021)對照。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文中描述的區域影像(原圖分左右經拼接),拍攝年代約1923-1926年。

文中描述的區域影像(原圖分左右經拼接),拍攝年代約1923-1926年。

(出自《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寫真帖》,1928年,臺灣教育會,中研院台史所典藏) 

 

照片中拍攝者站在當時的臺南州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 樓上往西望去,當時末廣町道路(今中正路前身)尚未開闢,此區還維持原汁原味的樣貌。文中所提及的警察派出所,應位於照片左下方。

 

西菜市、旭館、臺南廳舍與安平支廳

「西菜市兩座,亦倒壞,壓死人命三個,一童孩,現死二人。廳署亦略續破壞,宜修葺。旭館一座客邸,倒餘二軒。旅客是夜十餘人,奔走四散,急投人家逃竄。聞安平支廳,亦一律倒壞。」西菜市即為興建於1905年的臺南新市場,在此次颱風中倒塌。在《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及三十一日 臺灣暴風雨被害慘狀光景寫真帖 第二》也留下了珍貴影像。西市場在此次颱風中倒塌,隨後官方立即著手重建事宜,1912年2月即完成設計,12月落成啟用。記取日式木造房舍不耐風災的教訓,新的西市場以鋼筋水泥進行建造。而當時臺南廳舍位於今永福國小處(節錄之1907年地圖右側),原址為清代的臺灣巡道署。

節錄自《臺南及安平市街圖》(1907年) 為《臺南及安平市街圖》之google map(2021年)對照。圖中區域約為今民生路、西門路交叉口一帶往南,新市場即為文中西菜市,右方不遠處的旅館即為文中所述之旭館。

左圖:節錄自《臺南及安平市街圖》(1907年)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右圖:為《臺南及安平市街圖》之google map(2021年)對照。圖中區域約為今民生路、西門路交叉口一帶往南,新市場即為文中西菜市,右方不遠處的旅館即為文中所述之旭館。

西市場魚菜賣場倒塌景象

西市場魚菜賣場倒塌景象

(原圖出自《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及三十一日 臺灣暴風雨被害慘狀光景寫真帖 第二》,1911年,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1912年重建後之臺南西市場

1912年重建後之臺南西市場

(出自《南部臺灣寫真帖》,1914年,黑田書店出版)

臺南廳舍庶務課事務室倒塌景象

臺南廳舍庶務課事務室倒塌景象

(原圖出自《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及三十一日 臺灣暴風雨被害慘狀光景寫真帖 第二》,1911年,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臺南廳舍安平支廳舍破壞景象,位置在安平東興洋行一帶,可見到屋頂僅存骨架。

臺南廳舍安平支廳舍破壞景象,位置在安平東興洋行一帶,可見到屋頂僅存骨架。 

 (原圖出自《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及三十一日 臺灣暴風雨被害慘狀光景寫真帖 第二》,1911年,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枋溪流域──水流觀音廟與四嫂巷

「水流觀音廟前,大溝漲水溢上二三尺,榕樹折枝甚多。王公祠牆上大修,折落一餘四五丈。大八九圍,隔園有小屋,亦倒卻,圍牆亦倒落二三丈。四嫂巷雖落塗葛牆,亦各倒數丈,大水潰於溝上。」此段描述的災情即為市內河川「枋溪」流域景象,報導中描述枋溪河水氾濫造成周邊災情。枋溪為臺南舊城區的重要河川之一,源頭約在今延平郡王祠隔開山路對面一帶,河道穿越府前路進入府前路1段122巷,沿著巷弄蜿蜒往北,過友愛東街後接到開山路3巷往西通過清水寺轉往北進入青年路14巷,穿過青年路、中山路後進入太平境教會東側小巷(中山路23巷),到公園路轉北之後於原臺南公會堂、吳園藝文中心一帶注入德慶溪。文中水流觀音廟即為清水寺。原奉祀清水祖師的清水寺,傳說清代某次豪雨枋溪氾濫,忽飄來浮木停在寺前,信徒將浮木雕刻觀世音金身供俸,被稱為「水流觀音」。之後改主祀觀音佛祖,同祀清水祖師。清水寺為臺南城內重要寺廟,清代列為七寺八廟之一。不管是廟名「清水」、現代正殿匾額上的「寶筏渡川」、聲名遠播之「水流觀音」,都與枋溪緊密連結。

1752年臺灣縣城池圖,標上顏色的河道即為枋溪。

1752年臺灣縣城池圖,標上顏色的河道即為枋溪。

(出自《重修臺灣縣誌》)

而「四嫂巷」即為今民權路一段199巷,位置在沿著清水寺前的開山路3巷往東走穿過友愛東街不遠處。這條巷子舊名「四嫂巷」或作「四草巷」,早在1875年的《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上即可看到巷弄的存在。

《臺灣府城街道全圖》(1875年) 截圖。可見枋溪流域之水流觀音及四草巷,中央偏下可看到「同安會館」及更下方的「油行尾」街。《臺灣府城街道全圖》(1875年) 之google map(2021年)對照

《臺灣府城街道全圖》(1875年) 截圖。可見枋溪流域之水流觀音及四草巷,中央偏下可看到「同安會館」及更下方的「油行尾」街。

(資料來源:www.reed.edu典藏品)

《臺灣府城街道全圖》(1875年) 之google map(2021年)對照

 

同安公館(銀同祖廟)

「同安公館倒潰,豆油巷一帶籬笆,盡行倒橫,竹樹交折。陳敬忠之芎蕉宅百餘株,盡行半折。臨水廟邊一老榕甚大,約數十圍,亦彼風拔去,近有數千斤,橫在濟若門口。人家竹圍,概柪折至地。東菜市亦倒壞,幸無壓命。小學校宿舍圍板,四分五裂。豆油鋪之籬笆,牽倒在地。廖用其隔壁堤之大苦楝樹,亦拔倒,壓人屋達。」

文中出現的「同安會館」也出現在1875年的《臺灣府城街道全圖》之中。同安會館即後來的銀同祖廟,原為來自福建同安的移民族群所設之同安會館,因同安雅稱銀同,會館輾轉成為銀同祖廟。銀同祖廟原始位置約在今址東側的城隍街上,戰爭期間遭空襲毀損。戰後原址重建,後因開闢道路拆除正殿,以西側剩餘土地重建為現貌。同安會館為該區早期的市場集散地,在日本時代開設東市場後轉移。

1917年臺南市空照圖,圖中藍線為枋溪流經之處,畫面中下方的顯眼建築即為同安會館(銀同祖廟)。

1917年臺南市空照圖,圖中藍線為枋溪流經之處,畫面中下方的顯眼建築即為同安會館(銀同祖廟)。

(出自《日本地理大系 臺灣編》,1931年,東京改造社)

 

豆油巷(油尾巷)與東菜市

報導中所稱的「豆油巷」應為「油行尾街」。清代的油行尾街傳說為沿著枋溪佈滿油行的區域。由日治初期調查之地址資料分析,油行尾街範圍大致為今延平郡王祠往北延伸至府前路1段122巷兩側的狹長區域,北邊大約以府中街為界。(府前路1段122巷即為枋溪河道)。

文中提到之「東菜市」又名東市場,最初於明治42年(1909年)11月設立,地點位於今青年路城隍廟東南側,為當時臺南市區東邊最重要的市場。東菜市原有三棟主要建築,初建時均為木造,中間棟賣魚豬肉和青菜,南棟為飲食店。北棟於此次颱風毀損,隔年重建。重建時改用鋼筋水泥造,屋頂則改用日本瓦,坪數為72坪。東菜市一直到今天依然是當地人潮絡繹不絕的重要市場。

1917年臺南市空照圖,圖中右下方即為東菜市,箭頭處為入口。1917年臺南市空照圖,圖中右下方即為東菜市,箭頭處為入口。

(出自《日本地理大系 臺灣編》1931年,東京改造社)

 

現代化象徵──街景中的電線桿

「是夜人力車及往來行旅,無一出行者。且街上電話線,橫爾參差,絆人行走。越日始有人工人夫,在路上各行開通道路。前一天大家處處守夜,不安位置者,恐懼異常。現在已漸次修理,想再星期必能修葺安全仍舊行住,共慶安瀾矣。」

在B051號颱風橫掃下的臺南,街坊空無一人,報導中描述的電話線,在日本時期是和電線是同一個系統,其在本篇意指電線桿倒壞、電線凌亂四散的景象,十分駭人,隔天才有人開始清理路面。而狂風肆虐的那一晚,大家在恐懼中紛紛守夜,靜待颱風過境的情境,被這樣生動的文字所記錄下來,是氣象數據中所看不到的珍貴記憶。

日本治理臺灣後,經歷初期經營困境,在兒玉源太郎總督上任後找來關鍵人物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推動臺灣快速邁向現代化,而街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電線桿。電線桿作為進步的象徵,拍照時常會故意拍入畫面,和現代拍照會盡量閃避有所不同。

隨著當時候災情報導去發現臺南的建築、街道、景觀,即便是被B051號颱風無情肆虐。皆能發現其中不同建築工法的耐候性,洞察災難報導下的臺南,反而能理解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

約1910年代初期鞋街、草花街(民權路公園路附近)往西拍攝,照片中出現醒目的電線桿。約1910年代初期鞋街、草花街(民權路公園路附近)往西拍攝,照片中出現醒目的電線桿。

(資料來源:Lafayette college,East Asia Image Collection)

 

本文整理:王子碩  /審閱:陳信安、陳秀琍 / 編輯:李耘衣

修改日期:2023/10/24

瀏覽人數: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