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推廣氣象及防災知識,招數大解密!!
|
臺灣於1895年進入日本時代之後,快速展開現代化之路。如何讓新時代的知識、科學觀念普及到一般大眾,也成為重要課題。臺灣每年常要面對颱風侵襲、也位於地震帶,天災常造成可觀的生命財產損失。甚至許多天文現象還是迷信充斥,如認為月蝕現象是「蟾蜍食月」、彗星會帶來大災厄…等等,往往流言四起造成社會不安。正確的氣象天文知識、防災常識,都急待被社會大眾了解。 一起來看看,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一個正快速邁入現代化的臺灣,曾經用什麼方法讓推廣這些知識? 說不定會大大出乎你意料之外哦! |
|
一、學校教什麼? 知識最直接的傳播管道,就是透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了! 日本開始統治臺灣之後,教育制度幾經變革,從清代的書院演變為新式教育體制。因母語文化等差異,到了適齡年紀通常臺灣人(時稱本島人)會進入「公學校」就讀、日本人(時稱內地人)則讀「小學校」,畢業後則有各種升學管道或就業等等選擇。在1940年代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前,臺灣兒童上學的比例約有一半,日本人則幾乎都會去上學,義務教育實施後比例則再增加不少,因此教育是相當重要的知識獲取管道。那當時課本有什麼相關內容?趕快來看看吧! |
|
圖:1914年學生學習寫字用的字帖 (出自:《公學校用國民習字帖 第六學年用下》, 1914年;資料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
|
圖: 1915年公學校課本內教授測候所相關知識節錄 (出自:《公學校用國民讀本 卷十一》,1915年;資料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
|
由附圖課文為當時公學校課本內容,內有相關資訊,告訴學生「你每天在報紙上看到的氣象資訊就是從測候所來的哦!」 「臺灣的天氣報告通常由三區分別統計與預報,臺北測候所是主要發布中心。此外,臺北還設有五個分所來進行輔助觀測。這些測候站會觀測氣象並透過電報與總所(臺北)聯繫,日常報告天氣情況。」 「外部的測候所會配備觀測雨量、氣壓與溫度等設備,有時還會安裝地震測定儀器。這些測站的觀測結果會每日定時電報傳回臺北測候所,以便掌握全島天氣動態。」 「除了本島測候站外,還會收集來自九州、沖繩、上海與香港、馬尼拉等地的氣象電報,作為臺灣天氣變化的參考依據。」 「當暴風警報發出時,測候所會在特定地點升起標誌信號,例如紅色圓球,以提醒居民與船舶注意。若是夜間,紅燈將取代紅球作為警示信號,通常會掛出一個或數個紅燈並排。」 短短的課文交代了測候所的功能、設備、氣象標示的意義,是不是超級實用呢? |
|
二、出了學校也要推! 出了學校,當然也要推廣!!在還沒有電視、網路的時代,最具規模的媒體當然就是報紙了! 1896 年 6 月 17 日《臺灣新報》於臺北創刊,成為日治時期在臺發行的第一份報紙。隔年《臺灣日報》問世,兩者互為競爭關係。1898 年總督兒玉源太郎居中斡旋,兩報合併為《臺灣日日新報》,成為日本時代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媒體。《臺灣日日新報》雖然是民營報社,但總督府也有股份,某種程度上具有官方色彩。 《臺灣日日新報》身為具官方色彩的代表性媒體,許多時候報社會自己刊載科普文,讓民眾接受新知、有時甚至積極破除迷信。底下收錄相關內容,幫助你想像當時的「氣象科普文」長什麼樣子? |
|
圖:透過漫畫方式談去中央氣象臺訪問之見聞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14日,日刊7版) |
|
三、測候所長當「網紅」? 《臺灣日日新報》除了自己發科普文,或是主動去專訪各路專家,其代表性的媒體地位,也成為想對大眾推廣知識有志者的重要平臺。在氣象防災科普領域,頻繁在日日新報「發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推動臺灣氣象領域發展的推手近藤久次郎了! 近藤久次郎在日本統治臺灣後即來到臺灣擔任測候所所長,擇定各地測候所地點張羅設備。當時許多氣象人員尚未來臺,近藤先生後來回憶自己的年輕歲月,是一個人留守在臺北測候所二樓,感受清晨島內的天氣變化並加以紀錄。在他的努力下,臺灣的天氣預報開始普及,推動地震測量並引進現代化觀測儀器,在高山氣象觀測、天文觀測都累積不少成果。他致力臺灣氣象事業將近30年,1924年因病退休,各界感念他的貢獻還在臺北測候所建立雕像,可惜在雕像完成之前近藤先生就因病去世。 近藤所長時常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文章,大多是因應當下發生的氣象事件給大眾解說,有時則在特殊節氣或是新年發表感言,操作方式很有現代網紅發文的味道! |
|
圖: 如果近藤所長有臉書….. (模擬想像圖) |
|
近藤所長究竟在報紙上有哪些文章呢?可以參考底下整理的表格。琳瑯滿目的內容,應該不難感受到所長的熱血啊!!
《臺灣日日新報》近藤久次郎相關文章一覽表
|
|
受限於篇幅,只節錄一則內容完整翻譯,看看近藤所長如何用心解說臺灣俗諺「竹風蘭雨」,讓民眾理解原來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都有科學的原因! |
|
圖:近藤測候所長解說臺灣俗諺「竹風蘭雨」(節錄) (引用自:《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10月24日,日刊1版) |
|
竹風蘭雨 新竹地區多風宜蘭地區多雨,俚語稱作「竹風蘭雨」。新竹沿海,其風勢一般猛烈,尤其在冬時風力更為強勁,海浪怒濤不斷衝擊海岸,仿若萬馬奔騰般狂野。此地之強風堪稱世界少數的烈風之一,其驟然刮起之勢,讓人難以抗衡。 而基隆至宜蘭一帶之地,冬季時常有連綿陰雨、濃霧籠罩,天空陰沉等現象,古書中也如此記載。「竹風蘭雨」的成因,其實是因為當地季節風的作用。這種氣候現象在其他地方也偶有出現,但唯有此地因地理與風向的特殊條件,使得風雨頻繁,並成為當地氣候的一大特徵。 所謂季節風,是阿拉伯語中具有「季節」意義的詞語,英語中則譯為 Monsoon(季風)。這種風是在一定季節中,固定朝某一方向吹的風;在另一個季節中,則會反向吹送。季節風吹拂得最為頻繁的地區是印度洋一帶,而其他地區並非完全沒有季節風,但其特徵不如此地顯著。
臺灣本島每年約從十月起,至翌年四月之間,盛行東北風;自五月至九月,則轉為南風主導。竹塹地區(今新竹)於此期間,多受東北風影響,而其餘時間則為南風。雖然偶爾會有一時變化,但整體而言,東北風與南風交替,成為此地的常態風向。尤其東北季風常被視為該地的代表性氣候現象。 水面與陸地在吸收熱量方面有所不同。從十月前後進入冬季時,亞洲大陸的內部逐漸降溫,空氣變得乾燥而濃密,氣壓也逐漸增高。相對地,鄰近的大海仍然積存較多的熱量,使得大陸與海洋之間產生明顯的溫度差與氣壓差。這種差異使得空氣自高壓區的大陸內陸流向低壓區的海洋,形成東北季風。這些從大陸內陸湧出的氣流直接吹向臺灣,因此冬季會有持續且穩定的東北風。 到了四月前後,隨著季節轉為夏季,大陸內部開始升溫,氣溫的上升使得氣壓下降,甚至可能出現低壓狀態。反之,海洋因水體比熱大,升溫較慢,仍保持相對較低的氣溫與較高的氣壓,於是空氣的流向改變,由海洋吹向大陸,形成西南季風。
整體而言,臺灣所受的季風影響,乃是大陸與海洋間氣壓變化的綜合作用。冬季的東北季風一般較為強勢,而夏季的南風雖盛,但在強度上略遜於冬季的東北季風。 實際上,舉例來說,臺北附近如山岳環繞的地區,冬季風力平均每小時達到八哩(約時速12.9公里)。 夏季則減弱到七、八哩(時速 11.3 – 12.9 公里)左右。空曠的海上,冬季風力常達三十哩至三十八哩(時速48 – 61公里),此時風勢猛烈無比。 夏季雖然較少出現,但仍有強烈的暴風,風速甚至能達五、六十哩(時速 80 – 96公里)之高。 夏季時,十哩(16公里)內外的範圍內時有激烈的上升與下降氣流,如同巨大的鏡面在翻動,造成風勢驟變。 此外,當猛烈的風勢灌入臺灣海峽時,海浪翻湧,波濤洶湧,猛烈地拍打著海岸,聲勢如雷,讓人心生驚懼。這種景象堪稱奇觀,可謂臺灣新竹地帶冬季風力最為兇猛的一種體現。
當季節風從大陸吹出時,若遇上山脈的阻擋,便會形成衝擊,使得濕潤空氣凝結成水滴降下雨水。北部山區如大屯山脈及與之相連的雪山山脈,便會受到這股季節風的直接影響。 海上遙遠傳來的冷風,吹過本島,與山脈相遇時,就會被迫上升而降溫,水蒸氣失去溫度,立即凝結成雲霧並降下雨水。 例如,宜蘭地區的地勢為四周環山之地,當季節風與山脈成直角對撞時,降雨量特別顯著。這股冷風在進入基隆一帶時,便抱著濕氣,直至山區才釋放出大量降雨。 北部冬季時的氣溫約為攝氏15度,當季節風在地勢達一千尺的山區上升時,會再度冷卻至攝氏2 度,使得空氣中水分凝結為雨。 每年自十月起至翌年四月為止,基隆的降雨量累計起來,深度應當達到一丈餘(約3000毫米多)。在臺北的實際降雨量則超過三尺(約900毫米),因此晴天非常少見。一月間能見到陽光的日子,不過兩、三天而已。 基隆與宜蘭的降雨情況更為顯著,幾乎難以尋得晴朗的天氣。 如今本島已進入此季節,基隆的天氣常常陰鬱不晴,降雨頻繁。 臺灣沿岸的海域,波濤洶湧,浪高不止,使得航海極為危險。
可見「竹風蘭雨」這一詞語,雖然有其文雅的稱呼,卻不可輕忽其影響。 |
|
四、新科技登場 近藤所長因病過世,他在臺灣長期推廣氣象造福眾人,同時提攜後進培養人才,受到各界感念。在臺北測候所舉辦的雕像揭幕及追悼會中,大家如此感慨: 「三十年如一日,專注於氣象事業,毫無懈怠」 「若無近藤先生,臺灣的氣象研究恐不至於今日之規模與成就。」 同一時間於臺北鐵道飯店正在舉辦糖業聯合會,與會人員表示: 「若沒有近藤先生當年的努力,臺灣糖業的進步恐怕不會如此迅速。今日揭幕他的胸像,正是對他多年功績的敬意表彰。」 近藤所長過世後,繼任者繼續透過報紙訪問宣導氣象防災知識,幾年後新的媒體科技開始普及 – 收音機時代來臨!!1929 年底,全臺灣已有九千多個收聽戶。 臺北測候所的例行天氣預報也在每天早上6:30、中午11:59、晚上9:20透過無線電波傳遞各地。新媒體的威力,當然不只是可以用來播報氣象預報,測候所長西村傳三透過廣播開講「通俗氣象講座」! |
|
圖:報紙上的收音機專欄,節目表中出現「通俗氣象講座」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8月17日,日刊4版) |
|
到了現代,傳播方式又更加多元,電視、網站、網路社群、影音等平台,我們常可以在這些管道接收到各種多元又有趣的氣象科普內容。氣象及防災知識在臺灣推廣轉眼已超過百年,媒介或推廣方式推陳出新不斷改變,不變的是對於知識普及的熱情和執著!看完前人推廣相關知識的歷程,除了推廣的資訊本身真的很重要以外,這些一幕幕努力的身影,也讓我們更能體會臺灣邁入現代化,科學普及教育一步步往前邁進的過程與重要性。 |
|
參考資料: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
瀏覽人數: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