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股雷達站介紹
七股雷達站負責監測臺灣西半部及臺灣海峽範圍內的颱風、豪雨等劇烈天氣系統,肩負天氣觀測、預警及防災之重要任務,是國家整體防救災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七股雷達舊站自民國91年1月完成建置與啟用作業已運作近20年,然因當地居民擔心雷達電磁波對健康造成影響,為了順應民意避免雷達位置距離住宅過近的情形,新七股雷達站透過各方的討論與努力,決定將站體遷移到原站址北方約1.5公里的海堤上。
七股雷達站-舊站
遷移計畫於103年由行政院核定執行後,歷經104年濕地保育法的施行,因新站位於台江國家公園重要濕地的範圍內,依法令規定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以減低施工對當地環境的影響,108年完成現址海堤結構加強後,才開始新站房建築工程,且施工期間須避開每年10月中旬~隔年3月底的侯鳥度冬期,以避免打擾到鄰近棲息的候鳥。此外,建設期間又遭受到COVID-19的影響,造成建築人力短缺與外國技師無法來臺架設設備之阻礙,因此工程歷程8年完工,終於在111年12月28日正式啟用。
新七股雷達站使用臺灣首部低功率高偵測靈敏度的雙偏極化氣象雷達,自單極化系統升級至雙偏極化系統後,除了能夠新增提供各種雙偏極化的雷達觀測資料與產品之外,更能幫助氣象人員分辨天氣現象與非天氣現象的雷達訊號差異,讓雨量的估測更為準確,提供臺灣西南部更多的降雨監測資訊。此外,新啟用的雷達能夠以較低電磁波功率運作,僅需要傳統雷達數十分之一的峰值功率,就能達到原有的雷達偵測靈敏度,期望藉此能夠降低當地居民對於雷達電磁波的疑慮。
新七股雷達站新型雷達天線
新七股雷達站建築外觀以七股當地著名的保育候鳥–黑面琵鷺的意象作為發想,站房正面深色的部分象徵黑面琵鷺貌似湯匙的勺嘴,白色側面上的斜紋表現出翅膀和羽毛的線條紋理,2根支柱則是象徵黑面琵鷺的雙腳。透過生態意象的傳達,讓雷達站建築概念與當地國家公園的設置理念相互融合;黃昏時還能欣賞當地的潟湖夕陽,鄰近的堤頂道路兩旁為遼闊的潟湖與鹽田水池,彷彿沉浸在金黃色的粼粼波光之中,可望成為當地另一個極具特色的觀光景點。
瀏覽人數: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