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接連襲臺的暴雨 見證水患的大路關石獅公
1934年(昭和9年)7月接連幾個天氣災害重創臺灣,先是7月中旬的低壓、再來是從北部登陸的B145號颱風,而颱風離開後,接續來襲的西南氣流,使得迎風面的南部地區(今臺南、高雄、屏東地區)在短短幾天降下驚人的雨量,水患造成房屋、交通、橋樑、農田的損失,均高達數十萬圓。強烈的降水致使水文發生變化,導致聚落的遷移,並衍生出成文化信仰的神話傳說,在屏東高樹大路關地區的「石獅公」即為經典案例之一,其見證了這場災害,現今已是當地重要的傳說故事。
低壓、颱風、西南氣流 導致降雨不斷 1934年臺灣南部的風水災害,起因是7月中、下旬接連發生的低壓、B145號颱風通過及後續的西南氣流所造成。7月12日至15日間,因臺灣海峽附近的低壓東移,受環流影響臺灣以東南風為主,南部轉為陰天,移至臺灣時強度增強,後續臺灣位處大低壓帶內,同時有多個小低壓並存,導致南部各地連續數日降雨;接下來16至19日, B145號颱風由臺灣東部外海西行通過花蓮、臺北後,經基隆出海,往西北移動進入大陸,颱風遠離後,強烈的西南氣流在20至21日,為臺灣西南部地區帶來豐沛雨量。
連日雨勢重創南部 家園田地幾近流失 從各地降雨的統計資料,1934年7月12日至22日連續11天期間,臺南、恆春及阿里山等氣象站累積雨量皆破千,且主要集中於18至21日,僅僅4日,屏東的降雨量達1674毫米,阿里山的累積雨量便高達1197.7毫米。從當時南部多地單日的降雨量超過200毫米,足見雨勢相當猛烈,如15日在高雄降下278.8毫米雨量、20日在臺南降下347.4毫米、20日在澎湖降下317.7毫米。
如此劇烈的降雨,導致各地陸續傳出災情,屏東地區的雨勢及災情等,自7月15日起出現於報導中:7月15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3版報導南部大雨,屏東郡內的麟洛溪、武洛溪因暴雨溪水暴漲,14日上午河水便已上漲3尺至5尺(約90至150公分),新北勢、里港、高樹間交通暫停通行。 7月20日南部災情不斷傳出,屏東地方以芭蕉、竹子、木瓜受損最多。交通方面,隘寮溪溪水上漲,19日傍晚西勢車站附近有8戶淹水;隘寮溪鐵橋一度危急,屏東以南的列車停駛。 7月21日的《臺灣日日新報》日刊9版、夕刊2版各刊載:臺南州灣裡50萬斤食鹽被溶解、高雄州10,000戶住家淹水、五甲尾部落100多戶疑似全滅、潮州郡1600多戶家屋淹水、岡山900戶遭泥水襲擊等標題。 屏東地區災情在同日(21)日刊3版,以《十數年來的暴風雨 襲擊屏東 下淡水溪水位升高十二尺 各聚落泥水氾濫》為標題;日刊9版刊載僅僅潮州郡就有1,600多戶家屋淹水;夕刊2版再報導隘寮溪鐵橋因為隘寮溪暴漲,橋樑的桁架流失12根,另有3根傾倒,溪水水位持續上漲。
B145號颱風的後續災損統計,直到8月份《臺灣日日新報》還持續追蹤:8月1日報導高雄州災損金額最高,高達70萬圓,其中河川相關損害則達40萬圓,且罹難救助預算不足,需再向總督府申請。8月9日報導指出,屏東郡下高樹庄這次暴雨淹水140多戶,田地被沖走90幾甲、掩埋100多甲,而貫穿庄內的隘寮溪沿岸潰堤災情慘重。屏東郡下高樹庄民有鑑於此災害,由西村庄長號召有志人士向當局提出興築堤防和改善水制的方法,代表者於8月7日前往屏東郡會見小山郡守向其陳情,8日再前往高雄州陳情。
昔時大路關水患頻仍、族群關係緊張 石獅公見證1934年颱風
高樹地區屬於沖積扇地形,河流經常改道,造成村莊毀滅迫使居民在附近遷移或外遷。荖濃溪主流就曾有「水流東」與「水流西」時期。隘寮溪也在三地門進入屏東平原,沖積扇平原上有眾多分流。這裡的閩、客、平埔族群村落或交錯或相鄰,加上作為耕地的河川浮覆地,因河流改道而時有時無,因此族群之間的關係是緊張、衝突的。直到日治時期隘寮溪堤防完工,水患減少;後期深水井、灌溉圳渠逐一完備,族群間為求生存的衝突才逐漸弭平。 自然環境的水源與耕地不穩定,族群之間也常有衝突的情況發生。如以大路關為中心位置來看,北方為平埔及閩南混居的加蚋埔,西北方為閩籍族群聚居的舊南勢庄(今南華村),東方則為排灣族。客庄大路關就在面對自然災害與族群生存壓力之間,為護佑村落安全,加上神祇的指示,而誕生了獨特的信仰——石獅公。
這是高樹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福村、廣興村)以客語唸誦流傳的一首石獅公謠,這首歌謠讚頌著大路關石獅公的威力與座向,而「祂」也見證了B145號颱風帶來的水患。 歌謠第一段描述大路關的氣候每年到秋季左右稻子出禾開花結穗時會出現「西斜風」(來自口社山谷的強風),使莊稼農作損害不少,經媽祖指示,建造石獅以鎮風煞,作為擋風之用。」落成於1777年(乾隆42年)。 居民固定祭拜,石獅公不只鎮風煞,「在災難來時會示警顯靈,甚是(至)幫忙居民巡顧水源。」根據 1937年屏東郡役所編纂的《屏東郡要覽》記載,建造石獅緣由傳說有二:一是舊大路關癘疫、蕃害、水害不斷,以石獅鎮壓免受其害;二是避免強風損害作物,鎮風之用。與歌謠所述一致,也呼應了歌謠最後一句「攔水又擋風」的神力描述。 但是,目前在舊大路關(今高樹鄉廣福村)村內,共有三隻石獅(居民稱呼為獅老大、獅老二與獅老三),到底是哪一隻石獅公見證了B145號颱風?或者三隻共同見證呢? 根據1934年8月4日的《臺灣日日新報》日刊3版報導刊載,舊大路關在這場暴風雨中受到重創,口社溪氾濫,導致村中六十多戶之中有四戶沖失,其餘全毀。村民無法接受,拿了木樁、斧頭等武器揚言要討伐獅子王。雖經村中長者勸阻而作罷,但長年以來的信仰在這場水患中威嚴盡失,就被村民冷落在一旁了。
然而對照現在石獅公公園現場解說牌則記載獅老二建成於1918年 (大正九年):
根據當地耆老轉述,家中長輩曾目睹石獅被釘擊,並且痛苦哀鳴三天三夜才停歇。現在獅老二的臀部還可見一處直徑10公分的洞,可以很清楚知道,想要破壞石獅的是舊南勢的閩籍村民(受石獅保護),不是客籍的廣福村民(受水災侵擾),見證閩客關係緊張。 前述兩造說法,截然不同,但從獅老二的尾部破損情形與年份來推敲,見證1934年風雨災害的確是獅老二,且在這場風災後,無論是哪一種說法,獅老二似乎失去了神力。那麼另外兩隻石獅公,1934年時在哪裡呢? 目前位於順天宮廣場上的獅老大推測建於1777年,1857年 (咸豐七年)時隘寮溪支流口社溪的大水衝進大路關,將村子一分為二,也將獅老大淹沒在土石中,1965年因被居民開墾田地挖掘出土,但因當時缺乏設備無法吊起,又被埋回土裡。 直至1984年建設廣福大橋時,才藉著大型機具吊起。而獅老三則在1964年興建,由於獅老二失去了神力、獅老大又遍尋未果,村民們商議另建第三隻石獅,造型與神情上,相較於第一、二隻,則多彩、討喜許多。現在舊大路關(今廣福村)的三隻石獅,分別是安座於順天宮廣場的獅老大,以及共同涉置於石獅公公園內的獅老二與獅老三,共同護佑村民。
堤防工事改變隘寮溪流向 成為荖濃溪上游
前面提到高樹庄民在風災後向官方提出修築堤防的請求,根據《下淡水溪治水事業概要》統計,下淡水溪(今高屏溪)自1911年至1926年間,除了1923年未發生水災之外,年年氾濫,因此在1916年完成下淡水溪的河川調查後,日本政府於1927年開始在隘寮溪出山口南側興築整頓堤防,1938年正式完工。 總共修築了80公里的堤防,迫使隘寮溪的流向改道,從東港溪上游轉為荖濃溪上游;堤防的修築一方面改善了荖濃溪(今高屏溪上游)下游的氾濫問題,但也讓隘寮溪北岸的大路關居民原有耕地因築堤而流失,為彌補此損失,遂由官方安排遷居至內埔等他處,此為後話。
小結: 1934年B145號颱風,以及颱風前的低壓、颱風過後伴隨較強的西南風,造成臺灣南部的嚴重水患、災損嚴重;1934年的臺灣,已屬日本治臺的中後段時期,然而面對豪大雨引發的河道氾濫仍見力有未殆之處,因此各地也在災後持續倡議、爭取治水經費。 大路關也不例外,在日後水圳、深水井陸續開闢、開挖後,逐漸解決當地的水源問題。同時消彌了由閩、客、平埔混居為爭奪水源、又卻必須共同面對水患與水源不穩定,所造成的族群間歧異。 這些在大路關的因水源而起的命運轉折,石獅公一路見證且歷經對神力信任與否的處境,而至今日,大部分村民仍選擇相信祂護佑著地方,尤其經歷2009年莫拉克颱風,據當地的李姓村民分享,大水沖到大路關前轉了一個大彎,並未沖進村內,使村民幸免於難,更延續了石獅公傳說。
參考資料: 1. 陳彥傑等.2019年.《歷史極端氣象事件之文史資料跨域研究》.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期末)成果報告 3. 臺灣日日新報 4. 《石獅.水圳.鍾理和——高樹大路關鄉土誌》,屏東縣政府,2013 5. 《水鄉溯源—屏東縣高樹鄉水圳文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 6. 《屏東高樹大路關地區之拓墾與聚落發展之研究》,莊清祥,2008,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7. 大叔帶你走讀高屏溪——百年大旱,思索水之源 ,地球公民基金會 8. 屏東縣高樹鄉客家聚落調查與(影像)紀錄,邱淵惠,2013 9. 屏東高樹地區客家族群與語言分佈關係之探討,徐賢德,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台師大場),2012 10. 影音資料:六堆故事 石獅公之歌,邱才彦紀錄片 |
瀏覽人數: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