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 創下臺南百年紀錄的霸王寒流
近年隨著地球暖化,各地平均氣温慢慢上昇,全世界都受到影響著,臺灣亦不列外。很多人覺得臺灣夏天越來越熱,冬天似乎也越來越不冷,近十年更出現冬天無低温寒流現象,以臺南來說,常聽許多阿公阿嬤長輩會說:記得他們小時候臺南冬天寒流較多也比較冷,近來冬天越來越熱。這是究竟是江湖傳說?還是真實的呢? 或許冷熱的感覺因人而異,以科學角度來看,數據可以呈現較為客觀的說明。以中央氣象署對臺灣的低温定義,是指「平地氣溫降至攝氏10度(10℃)以下之現象」,以臺南測候所(氣象站)自1897年開始科學監測,這一百年多以來臺南冬天(12月到2月)的低温,由臺南站平地低温記錄表(圖1)來看,冬天最熱的冬天發生在2017年,平均低温達17.9℃,而最冷的低温為則發生於1918年平均低温為10.2℃。兩者温差距7.7℃之多。另外由表中可得知1980年代後冬天的最低温線呈現上昇趨勢十分明顯,所以老一輩的阿公阿嬤覺得臺南冬天越來不冷,不是感覺而已,真的是有數據可證。 臺南測候所(氣象站)自1897年1月1日開始觀測以來,每天都會記錄當天的絕對最低氣溫,統計每年低於10℃的平均低溫天數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臺南自1986年後低溫日數明顯降低,甚至到2017年冬天無寒流低溫記錄。相對1918年低於10度達40天之多。再細究1918年的氣象資料,發現1918年冬天竟然是臺南創下冬天最冷的第一及第二名記錄,分別為1918年1月9日測得2.6℃及2月19日2.4℃,是什麼因素導致地處北迴歸線以南、屬副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帶的臺南,這年如此寒冷?說是臺南創記錄的霸王寒流都不為過。 |
圖1 臺南測候所(氣象站)統計 1897-2021年每年12月至隔年2月平均最低溫變化圖。 |
圖2 臺南測候所(氣象站)統計 1897-2021年每年12月至隔年2月間低於10℃的低溫天數圖 |
1917-1918年連續寒流的來臨 臺灣地處東亞副熱帶地區,但每當冬季冷氣團爆發南下,冬季受到東北季風與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冷氣團影響,亦會出現氣溫遽降的情況。導致臺灣地區發生低溫,當氣象預測臺北的日最低溫會降到10℃或以下,就稱為寒流。而臺南這波最冷又長的冬天始於1917年12月至1918年2月(以下簡稱1918年冬季),則為數波寒流影響導致寒害產生。 低温寒流在冬天時有所見,但像1918年連續三個月接力的低温寒流真的較少見。這波寒流始於1917年12月,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標題「連日寒氣異常」報導12月26、27至30日日低温就己經約3.3℃至6℃。除了從臺南測候所的百年紀錄中,1918年冬天一、二月分別創下臺南測候所最低温的前兩名記錄,1918年1月9日臺南最低温來到2.6℃外,2月更創下保持至今的臺南最低溫紀錄2.4℃,此記錄一直保持到現在難以憾動。 另外這波連續性的寒流不僅冷且久,其中1月份10℃以下的低溫竟然出現24天之多,2月則達8天。代表在1月有77%的日子都處在寒流的環境下,這種極端大降温冷且持續的低温狀態,這波低温的襲擊不止是人對冷空氣的耐受度考驗免疫力。因寒害而產生農漁業災害,也造成經濟的損失。也因此在大正7年(1918年)2月8日的總督府府報也以「觀象」標題,特別記戴這波低温所造成的農損及兒童凍傷害。 |
圖:1918年1月報導早於去年12月底開始,冷氣團接踵而來(該報紙顯示為華氏度數)。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1日,日刊6版) |
圖:1918年1月9日地面天氣圖。 |
圖:臺灣總督府報提及自1917年12月以來低温現象及造成的社會問題。 (出自:〈大正7年2月臺灣總督府報第1496期〉,《臺灣總督府(官)報》。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冷高壓與輻射效應創下臺南2.4℃最低温記錄 1918年臺南冬季共40天低於10℃以下,最低溫平均值為10.2℃,其中1月僅8.18℃,且在2月19日、1月9日創下臺南百年來最低溫與次低溫的觀測記錄。透過當時的天氣圖,可發現前者2月18日強烈大陸冷高壓快速南移,19日高壓中心在北緯28度附近出海,當日全臺最低溫出現於臺中1.0℃(為該站歷史低溫第7名);後者1月1日晚間起至9日期間大陸冷高壓持續增強與南下,特別是6至8日期間北方冷空氣呈現直接南下,臺灣周邊海域風速強勁;兩者冷高壓位置雖略有差異,但共同點皆為臺灣西部風速微弱,天氣晴朗,輻射效應明顯。 所謂的輻射效應指的是,乾冷型寒流在白天時,經太陽照射下,升溫顯著,但夜間因輻射冷卻效應而明顯降溫,因此日夜溫差較大。 在中南部較空曠的平原輻射冷卻效應較顯著,臺南日夜溫差高達16.6℃以上。 這兩次寒流也同時創下花蓮最低溫4.4℃與次低溫4.6℃、臺東第三低溫7.5℃與次低溫7.4℃的觀測紀錄。1918年連續冷氣團威力不止襲捲臺灣,在日本、香港與美國皆有極端低溫記錄。 |
圖:臺南測候所(氣象站) 1917年12月1日至1918年2月28日逐日最低溫度變化圖 |
圖:「領臺以來の寒氣 溫暖豫期し難し」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23日,日刊6版) |
農作霜害導致物價飇升 連續多日的低溫對臺南實在十分少見,對當時臺灣民生造成許多影響,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小學兒童凍瘡流行,報導中指出這樣的涷瘡大流行,前所未見。 臺南温度如此低,當然全臺高山積雪也不足為奇,甚至連平地臺南與嘉義街市區都罕見降霜,出現霜害使得稻苗、蕃薯、落花生、芭蕉、甘蔗等經濟農作物減產,損失嚴重,更不用說脆弱的葉菜類造成菜價昂貴。其中臺灣南部一期稻作的播種大約在 12 月至隔年 1 月,剛好遇到秧苗期,秧苗受低溫影響會生長遲緩,而氣溫低於 10℃秧苗則會停止生長。 而臺南六甲、曾文溪沿岸的農作物地瓜葉被凍到發黑枯萎無法收成,為什麼報導特別提蕃薯災害呢?其實在當時蕃薯可說是臺灣的一般民眾主食之一,因為米較貴,所以會在飯中加蕃薯,稱為蕃薯簽飯或是蕃薯簽粥,所以原本大家都吃得起的蕃薯欠收,導致物價騰貴,直接影響民生生活。 |
圖:因為長時間的低溫,造成兒童的凍瘡。 (出自:《 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30日,日刊6版) |
圖:大屯山積雪,1917年(大正6年)1月10日上午10時。 (出自:臺灣北部風景明信片(CCP_082102_PP098_005)。2021/1/7。資料來源: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
圖:臺南六甲降霜導致農作物死亡農物損失慘重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 》1918年1月26日,日刊6版) |
圖:南部農作物霜害的相關報導。 (出自: 《臺灣日日新報 》1918年2月23日,日刊7版) |
寒冬中魚塭上鐡鍋火烤飄浮奇景 這年冬天的寒害也造成臺南約有6成的養殖漁業損失。在自古臺南沿海地區的養殖漁業可說是重要的經濟來源,特別是虱目魚的養殖,虱目魚養殖在臺南己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迄今臺南仍是臺灣虱目魚養殖佔全國第一產量。在1918年這波冷氣團造成臺南廳所管轄的養魚災情不少,魚凍死的新聞也有好幾則,臺南以南到屏東的養魚池災情慘重,這年冬天的寒害造成臺南廳管轄下有六成的養殖損失,其中安平地區的養殖虱目魚損失慘重,多達三千多甲,共六十八萬二千尾。造成如此大的災害主因在於當時以淺坪養殖,水溫容易受到天氣影響而起伏,當氣溫低於虱目魚的生存臨界溫度10℃,便易造成虱目魚大量死亡。 其實臺南養殖自明清就有,所以也有一些避冬方式,如覆以茅垣、竹竿和茅草搭蓋遮風圍壁於魚塭的迎風面防風,這在日治時民俗學家國分直一《南方臺灣民俗考 壺を祀る村》—〈 虱目魚と魚塭〉的章節中提到虱目魚怕冷,所以魚塭防風寒的設施如圖。另外還有以深及1.2至2公尺的「越冬池」減少靠近水面的低溫影響魚群,讓虱目魚避寒。 |
圖: 防寒害在魚池中鐡具盛熱火,浮在水面上記者也覺得是一奇觀(示意圖)。 |
比較有趣的是在報導中提到當時養殖防寒措施竟用鐡鍋中盛熱火,讓鐵鍋飄浮於水面,當時報導寫到鐡鍋可東可西,因而能使魚塭四面成為溫水以熱鍋浮動提高水溫的特殊方法,連記者也覺得這方法真是寒冬特殊景觀。基本上一般冬季偶發的冷氣團,尚可施行這些保溫措施來禦寒,但若遇到1918年這樣長達快兩個月的連續極端的低溫,在現今恐怕也是難以預防啊。 |
圖:南部養殖漁業寒害相關報導。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 》1918年1月12日,日刊6版) |
圖:日治時期魚塭防風設施 ,用竹圍起鋪上茅草防風寒。 (出自:《南方臺灣民俗考 壺を祀る村》—〈虱目魚と魚塭〉,1944年。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
圖: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提到1918年1月8日北海岸降霰,6、7日嘉義降霜,9日臺南創下低溫新記錄。同版新聞也提及到日本的寒流報導。 (出自:《 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10日,日刊7版) |
1918年臺南長達40天低於10℃的低温,而當年的1、2月低温迄今都是記錄保持者。這一百多年來雖然臺南分別也再有幾波低温,但都無法超越上述記錄。隨著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下近來臺灣不斷刷新高温記錄。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一書中指出,過去百年(1900 年至2022 年) 臺灣地區全年平均氣溫上升1.5℃,夏季、冬季增溫趨勢皆與全年平均相同為1.5℃ 。全年平均温度的上升,更顯出1897年臺南測候所開始氣象觀測以來,冷到現代臺南人無法想像的2.4℃的温度,在暖化的地球,要突破這樣的低温記錄難度將會越來越高了。 |
資料出處: 108年度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辦理研究計畫「歷史極端氣象事件之文史資料跨域研究(1/2) 《臺南測候所沿革史》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資料庫:《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臺灣氣象觀測要素排序集》,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中華民國101年3月,(資料更新至112年12月) 臺南測候所觀測月報表、年表
圖片出處: 〈大正7年2月臺灣總督府報〉,《臺灣總督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91802。 《南方臺灣民俗考 壺を祀る村 》,國分直一,1944-09-15,三省堂出版株式會社創立事務所 〈1918年臺南極端低溫事件史料研究〉中央氣象局111年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投稿論文 作者:陳家琦、陳秀琍、 陳彥傑、 黃文亭
|
上架日期:2024/11/28
瀏覽人數: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