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災難電影畫面!── 回顧 1904 年突襲臺南的龍捲風
|
在臺灣這個多雨又多颱風的海島上,你或許以為颱風已經是最兇猛的天氣災害了吧?不過,在 120 多年前的某個夏日午後,臺南從安平到灣裡(今善化)多個地區突然遭到不請自來的龍捲風襲擊,短短 20 多分鐘,房屋飛了、庄頭毀了,還有人被捲走,猶如災難電影中的情節,回顧這段真實歷史至今仍令人瞠目。 究竟當時發生什麼事?龍捲風又是什麼樣的天氣現象呢?以下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
|
圖:日治初期農業學校氣象學課本中的龍捲風圖例,可見明顯的漏斗形狀特徵。 (出自:《氣象學:農學校用》,1907年,中川源三郎著;資料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
|
一、那個忽然狂風大作的傍晚 1904 (明治37)年 7 月 18 日傍晚 6 點左右,安平西北方向的四草海面烏雲密布,一股漏斗狀的旋風突然從海面升起,呼嘯聲像戰鼓雷鳴,一路從四草沿著曾文溪,掃過本淵寮(今安南區淵中里一帶)、新寮庄 (今安南區長安里一帶)、中崙庄(今安定區中沙里一帶)、港口庄(今安定區港口里)等地,一路到許中營(今安定區中榮里)及灣裡街(今善化區),最後在六甲附近消失。短短不到半小時,造成了 600 戶房屋損毀、85 人死傷的重大災情。 |
|
圖:事件中的旋風路徑,可見實際上有兩個龍捲風產生 (出自:《灣裡街附近ヲ通過シタル旋風況況臺南測候所長報告》,1904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
圖:事件中的旋風路徑與現代地圖套疊 |
|
這股強風不是颱風,而是一種範圍更小、破壞力更集中的「龍捲風」。此次事件也是臺灣在日本時代首次由官方正式調查記錄的龍捲風災害,除了臺灣總督府有由臺南測候所長上呈的完整報告書以外,臺南廳長針對事件的報告甚至出現在日本中央內務大臣文書中,足見官方對此龍捲風事件的重視。 |
|
圖: 1904年7月18日臺南灣裡街(今善化)旋風事件臺南測候所長勘災 (出自:《臺南測候所沿革史》) |
|
圖:臺南廳長之1904年7月18日臺南灣裡街(今善化)旋風事件報告 (出自:《三十七年七月中風水害被害內務大臣ヘ報告》,1904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
二、什麼是龍捲風? 龍捲風(tornado)日本時代被稱為「旋風」,清代志書記載中也出現過「蛟龍」的稱呼。臺灣民間又稱為「鴟尾(chī wěi)」,並把出現在海中將水捲上天際的景象稱為「龍柱」。 |
|
圖:早期以龍的形象呈現海上龍捲風。 (出自:《画本窮理物語 初編》,1872年;資料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
|
龍捲風是一種從天空直衝地面的強烈旋轉空氣柱。它從積雨雲底部垂下,像一條又細又長的漏斗,頂端連著烏雲,底端則可能碰到地面或海面,看起來就像一根巨大的灰黑色巨柱。當它出現時,不僅高速旋轉,還會邊轉邊移動,沿途屋頂被掀飛、樹木被拔起,人跟動物也可能被捲進去,破壞力驚人。 那麼,龍捲風是怎麼誕生的呢?它需要一個「壞脾氣」的大氣環境——高溫高濕的空氣和冷空氣猛烈相撞,再加上強烈的上升氣流,就能把空氣捲成一個快速旋轉的「漏斗」。因此,龍捲風常常出現在中緯度地區的溫帶氣旋附近,或者在強烈的雷雨雲中。 至於它的大小,龍捲風平均直徑大約 200 到 300 公尺,有些小到只有幾十公尺,大的甚至能寬達 1 公里!它的行進路徑通常只有 5 到 10 公里長,但歷史上也有記錄到移動長達 300 公里的超級龍捲風。至於壽命,有些龍捲風出現不到 1 分鐘就消散了,有些卻能撐上好幾個小時。不過,平均來說,一個龍捲風從誕生到消失通常不超過 10 分鐘。
龍捲風的風速可能達每秒 100 公尺以上,甚至飆破 200 公尺,比多數颱風還要猛得多!可怕的是,它來得快、去得快,可能 10 分鐘內就肆虐一地,難以預警。 |
|
三、同一天竟來兩個龍捲風? 更令人驚訝的是,7 月 18 日當晚 9 點,還出現了另一個小型龍捲風,從新宅庄(今安南區新順里一帶)往港口庄(今安定區港口里) 、嶺奇庄(今安定區安定里內),過曾文溪往六甲方向而去,所幸威力不如前一個大,不然同一天雙重打擊,災情恐怕更難以收拾。這也讓當地民眾驚魂未定,一天兩次天災突襲,實在難以招架。 |
|
圖: 1904年〈三十七年七月中風水害被害內務大臣ヘ報告〉中通過灣裡街(今善化)附近旋風進路及被害區域圖。圖中紅色箭頭為當天第一個龍捲風行進方向、藍色箭頭為第二個龍捲風行進方向。 (出自:《三十七年七月中風水害被害內務大臣ヘ報告》,1904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
四、颱風遠去,另一場災難卻忽然降臨 將事件再往前回顧,這場龍捲風其實發生在一個颱風遠離臺灣後幾天。根據當年的觀測資料,7 月 14 日一個颱風經過臺灣北部,但真正讓臺南出事的是 7 月 17 日和 18 日,南部在偏南風暖溼空氣影響下天氣不穩定,才引發了這場龍捲風。這也提醒我們:災害不只發生在颱風來襲時,有時反而颱風離開後才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
|
圖:1904年7月12~14日B026號颱風逐時路徑圖 |
|
這次龍捲風造成的災害依臺南測候所統計,安平支廳及灣裡支廳(依當時的行政劃分,其範圍為今安南區、安定區及善化區)共有16庄傳出災情,死亡人數5人,輕重傷共80人。房屋全毀共有245棟、部份損壞354棟。其中傷亡損害最重的三個聚落分別是: |
|
• 本淵寮(今安南區淵中里一帶):76 戶全毀、30 人傷、4 人死亡
圖:本淵寮聚落地圖今昔對照 (圖左資料來源:Google Map: 圖右出自:《明治版臺灣堡圖》;資料來源: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
|
• 灣裡街(今善化區):68 戶全毀、241 戶半毀、20 人受傷
圖:灣裡街地圖今昔對照 (圖左資料來源:Google Map: 圖右出自:《明治版臺灣堡圖》;資料來源: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
|
• 港口庄(今安定區港口里):100 多棟全毀,官方官舍也被吹翻
圖:港口庄地圖今昔對照 (圖左資料來源:Google Map: 圖右出自:《明治版臺灣堡圖》;資料來源: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
|
五、報紙不只報災情,也教你怎麼活命 當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不只是報導這場龍捲風有多嚴重、造成多少損失,還很用心地做氣象知識推廣及防災教育。例如報導提到當時無法精確測量龍捲風的大小,只能用肉眼大概估算,認為它的直徑大約相當於 40 間(間為日本當時常用的長度單位, 40間大約是 72 公尺)。臺南測候所的觀測紀錄也顯示,龍捲風來臨前氣壓在下午 4 點左右急速下降,一直到晚上 8 點才恢復正常,這些報紙上的文字敘述我們也可以在南區氣象中心保存的臺南測候所氣象月報中看到原始填寫的數字表格哦! |
|
圖: 1904年7月18日臺南測候所氣象月報中記載的氣壓記錄。 |
|
除此之外,報紙也特別邀請臺北測候所的所長提供「如何保命」的小知識: 「地上一切建築物不管看起來如何堅固,遇到龍捲風也不足以保命。」 「如果龍捲風往北東前進,就要往北西方向逃。」 「若是在空曠的草原遇到旋風,要先判斷風向,再朝垂直於風向的方向逃跑。」 「發現龍捲風時,要距離1.2公里(原文一哩之四分之三,約1200公尺)以上才能保證安全」 「木屋遭遇龍捲風比磚瓦房稍微安全,這是因為木造家屋比較有彈性,磚瓦房遭吹襲很容易損壞,磚瓦跟著風力旋轉造成重大傷害」 「地下室或地窖最安全,而磚造房屋非常危險!!」 甚至還提醒大家:「龍捲風的威力大到連城牆也擋不住!」 這些內容像是在給民眾上一堂生動的防災課,讓大家知道原來遇到龍捲風不能亂躲。 |
|
圖:旋風避難方法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04年7月23日,日刊第三版) |
|
六、其他臺灣歷史上的龍捲風 - 人被風捲走,還從阿里山走回家? 《臺灣日日新報》還回顧了一起發生在清代光緒四年(1878 年)的龍捲風記錄,這場風災發生在農曆四月二十一日,地點就在當時的臺灣府城(大約為今臺南市中西區)。在古籍〈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一書對此事件有詳細的記述,內容翻譯成白話大致是:「那場風暴來得像戰場一樣,屋瓦被吹得滿天飛舞。幾天前的大雨讓街道積水成溪,等到風停後,許多地方已經面目全非。最初傳聞死亡人數達百人,後來有外國人認為災情沒有那麼嚴重,推估約有二十人死亡,可是城內房屋密佈居民眾多,很難得知確實的數字。風暴過後,雨立刻停了下來,海面也恢復平靜,波浪不再翻湧。回想災難開始的時候,大約在下午五點之後,天空忽然烏雲密佈,太陽的光線完全消失。黑雲從北方湧來,伴隨著狂風,卷起沙塵與碎石,讓人心驚膽顫。接著風向轉為往西,彷彿在城牆周圍盤旋了好幾圈。那時的風聲像野獸咆哮,雲氣翻滾扭曲,像一條巨龍在天空盤舞,讓人無法看清其中的樣貌。幸好這股風暴來得快、去得也快,不久便往東方消散而去。」 這場龍捲風的移動方向與我們一般印象不同。通常龍捲風是從海上往陸地移動,但這次卻是從北方襲來,還在城中繞了一圈才離開,導致破壞特別嚴重。當時的府城人口密集、建築緊密,因此受到的損害格外驚人。除了房屋倒塌,連官署衙門也被毀,一座古廟更是整個被掀掉屋頂。連外國商舖「未士鐵」公司也被摧毀了一部分,市街上有的牆壁倒塌,桌椅被砸爛。傷者多半是頭、臉和手腳受傷,慘況可想而知。還有個有趣的小插曲:當時的臺灣商市本來冷清,但災後修房子的人太多,磚瓦一夕之間變得搶手,賣磚瓦的店家門口天天大排長龍。 清代的龍捲風紀錄可不只這一則,在連橫撰寫的《雅堂文集》卷三寫到一則光緒三年(1877年)的龍捲風事件:「光緒三年六月初三下午,安平出現了一股強烈的旋風,呼嘯著從南勢街(今民權路三段、海安路一帶)闖入城內,一路往北快速掠過。當時的人們抬頭看,只見風勢快得像銀龍閃過。旋風經過的地方,屋瓦全被掀飛,鎮渡頭(今和平街近民生路一帶)那棵老榕樹甚至被連根拔起,拋到數十丈外,演武亭(應指大北門外演武亭、約為今臺南公園、臺南二中一帶)的屋頂也在空中飛舞。 當時,喜樹莊有位漁夫正在海上捕魚,不幸連人帶竹筏被旋風捲走,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家人還為他設了靈位祭拜。十多天後,他竟奇蹟般地回到家。鄉親們驚訝地詢問經過,他說被捲走後一度昏迷,醒來時已在一座密林山中,四周只有鳥鳴。肚子餓了,他沿著山路尋找出路,遠遠看到炊煙,便靠近一間住著原住民的房子。這些原住民會講漢語,得知他從府城被吹到這裡,驚訝地告訴他這裡是阿里山,離府城有兩百多里。原住民熱情收留他幾天,並準備乾糧讓他帶路返家,漁夫才得以平安歸來。」這聽起來像奇幻小說,但它就真真實實記載在《雅堂文集》中! |
|
圖:《雅堂文集》記述之1877年臺灣府城龍捲風事件路徑模擬圖 (底圖出自: 聚珍臺灣臺南時光機線上地圖) |
|
七、生活中的龍捲風 那臺灣的龍捲風,就只有上面說的這幾次嗎?當然不是。光是紀錄較完整的日本時代,報紙就時常報導各地的龍捲風消息,連臺北大稻埕都曾經發生過。 也就是說龍捲風的發生,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1998 至 2010 年間,臺灣共記錄了 55 起龍捲風事件,平均每年約有 4 起,且多發生在臺南、高雄、屏東等西南部地區。雖然近年龍捲風造成的傷害不大,但歷史告訴我們,在合適的氣候條件下,它的威力依然驚人。強烈龍捲風可能捲起屋頂、連根拔起大樹,甚至讓車輛、鐵皮和玻璃飛舞,對人身安全構成威脅。雖然現代鋼筋水泥建築更堅固,但飛散物在現代更加密集市區帶來的傷害仍不可輕忽。理解龍捲風的成因與應對方式,謹慎看待,才是面對這類自然現象最好的方法。 |
|
圖:發生在都市郊區的龍捲風 (AI生成示意圖) |
|
參考資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臺灣氣象史料跨域研究應用(1/2)2019年期末報告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1899年11月2日,《臺灣氣象報文 第一》,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1903年3月20日,《臺灣氣象報文 第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1904年3月28日,《臺灣氣象報文 第三》,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南測候所沿革史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1968)。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1968)。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私法人事編。(1961)。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 臺灣文獻叢刊/一二八 臺灣通史/卷三 經營紀 臺灣文獻叢刊/第二0八 雅堂文集/卷三/筆記/臺灣漫錄/旋風 臺灣文獻叢刊/二四七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輯錄(七):光緒四年/五月十二日/臺灣 風災 漢珍數位圖書,漢文日日新報資料庫 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透視恐怖龍捲風 |
瀏覽人數: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