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百年前雨不停的六月天:1912年那場跨越時代的豪雨

 

1912年的臺灣,經歷了什麼事?

3月南投竹山爆發攻擊日警的林杞埔事件、5月莫那魯道在內的原住民領袖前往東京觀光、6月我們熟悉的總統府「臺灣總督府廳舍」動工興建、臺北科技大學的前身「工業講習所」、馬偕醫院也都在這一年設立。

1912年7月明治天皇逝世,日治下的臺灣也由明治時代進入大正時期。

 

圖:國島水馬繪明治四十五年史,呈現1912年臺灣時代背景。

(出自:《漫畫台灣年史》,1931年。資料來源:聚珍臺灣)

 

圖:1912年7月明治天皇逝世

(出自:1912年7月31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版)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12 年 6 月的臺灣經歷了一場延綿數週的世紀大雨。一起來看看,究竟這場雨有多大?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一、幾乎天天下雨的 6 月天

極端氣候事件,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2012年報告,有三種定義:其一是氣候數值超過門檻值(如最高或最低 10%、5%、1%);其二是達到特定絕對值(如:危險標準);其三是事件發生的機率或頻率極低。通俗來說,就是「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天氣,具災害性、突發性與不可測性。

1912 年 6 月下雨到底下到有多「極端」?

臺南整整 30 天裡,就有 29 天在下雨,在歷年「月降水日數」名列第1,也就是當地有紀錄以來(截至2025年)「最會下雨的 6 月」;臺中也有 26 天下雨,澎湖、恆春也都名列前2 。不僅天數多,雨量也驚人,像臺中 6 月 20 日單日就下了 207 毫米的豪雨,相當於一整個月的平均雨量。至於達到「大雨等級」以上的日子,臺中有 5 天最多,臺南也有 4 天。總雨量方面,臺中當月累積達到 1225 毫米,是近 30 年(1991 至 2020 年) 6 月的 3.7 倍;臺南則高達 2.2 倍!

 

圖:1912年6月1日至30日臺北、臺中、澎湖、臺南、恆春日降雨量

(依據雨量分級定義:24小時累積雨量達80毫米以上、200毫米以上分別代表達大雨、豪雨等級。)

 

二、雨為什麼一直下?氣象學來解釋

造成這場下一整個月的大雨主因,是臺灣周邊與中國長江流域頻繁出現的低氣壓。其中,臺灣附近的低氣壓會直接帶來降雨,而長江流域的低氣壓在往東移出海的過程中,會引起大範圍的偏南風,也讓雨勢更加頻繁,使得這場豪雨不僅強、還持久。從當時的日本與臺灣天氣圖來看,每隔幾天就有一波新的低氣壓生成,像接力賽一樣輪番登場,根本沒有喘息空間。

更巧的是,這場豪雨還剛好「卡」在梅雨鋒面與夏季季風交會的過渡期,等於是天氣條件最不穩定的時間。再加上當時防洪設施並不完備,許多地區一下大雨就爆發災情。

 

圖:1912年6月8日臺北測候所天氣圖,可見上午5時低氣壓中心在臺灣東北方海面,下午2時移到日本九州西南海岸,臺灣附近部分測站的天氣符號顯示偏南風、雲量偏多、有降雨;6月8日下午9時低氣壓東移至九州南方海面。

圖:1912年6月15日之日本中央氣象臺天氣圖,可見中國長江流域有一低氣壓往東北東行進出海,接近朝鮮半島,臺灣位處大低壓帶,有偏南風之天氣形勢。

 

三、新聞報導下的災情慘況

圖:1912年6月連日豪雨成災,《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災情

(出自:1912年6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2版)

根據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6月8日起豪雨開始致災。濁水溪水位暴漲,鐵橋被沖毀,鐵路與道路交通中斷,甚至需要竹筏代步。楠梓仙溪與下淡水溪溪水一度暴漲近三公尺,還發生橋斷人墜溪的驚險事故,所幸全數獲救。

17、18 日豪雨再度加劇,中部多條河川氾濫,堤防崩塌,斗六至西螺、竹山與斗南等地的道路遭沖毀,部分村莊全被淹沒,居民只能牽著牛隻和家當避難。大甲溪暴漲導致東勢附近斷崖崩落,臺中與南投間橋梁流失,后里電廠也受損。南部安平港因風浪過大,船隻與貨物無法進出,沿海交通全面癱瘓。

 

圖:臺南市街豪雨淹水

(AI生成示意圖)

 

到了 21 日,南部再傳災情。臺南地區超過 500 戶浸水,多座橋梁與道路損壞,農田大片被淹沒。鳳山、阿公店、安平、蕭壠等地皆傳出房屋倒塌、道路中斷與農田受損。整個南臺灣一片汪洋,街道變成泥濘的沼澤,民眾生活陷入困境。《臺灣氣象資料大全-降水》也記錄下6月17日至21日期間,阿里山連續5日降雨高達1915.0毫米,是因北部海上滯留性鋒面及其周邊低壓所致。

 

表格:《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之災情彙整

(資料來源:1912年6月《臺灣日日新報》彙整)

 

四、大水淹沒、農作損失慘重

殖產局在災後特別調查並撰寫了報告,指出豪雨發生時,許多作物正值最脆弱的發育期。例如,甘蔗正處於分櫱生長階段,連日的暴雨導致田間積水,造成大範圍減產。第一期稻作損失更是驚人,金額估計達百萬圓等級,成為此次災害中受害最嚴重的作物。要特別注意這裡的「圓」指的是臺灣銀行券,以1912年公務人員收入概略換算現值,當時1圓約為現代2000 – 4000新臺幣,也就是災損約為現代數十億。

各地的調查數據也相當驚人:

• 新竹廳報告指出,災前農作物長勢良好,原本預期有豐收的一年,但因豪雨正逢開花到成熟的關鍵時期,導致整體農地受害面積達 16,165 甲,減收約 兩成。

• 臺中廳的受害面積更高,達 69,024 甲,稻米減產約 一成,甘蔗減產約 兩成。

• 臺南廳記錄,該年六月竟有 29 天下雨(相較於前一年 18 天,五年平均 19 天),降雨量也大幅超標。豪雨造成曾文溪和下淡水溪沿岸潰堤,農田被沖毀或掩埋,加上排水不良使災情加劇。稻米減產約 1.4 成,陸稻 1 成,蕃薯 3.6 成,甘蔗 0.7 成,胡麻則高達 5 成的損失。

• 阿緱廳(今屏東一帶)稻米減產 1.8 成,甘藷 3.8 成,豆類與胡麻甚至減產達 6 成。

綜合統計顯示,第一期稻作是最大受害者,其次是甘蔗與甘藷。各地的損失金額也有明確排名:

• 臺中廳:損失 795,717 圓

• 臺南廳:損失 346,058 圓

• 桃園廳:損失 304,240 圓

• 新竹廳:損失 269,942 圓

• 阿緱廳:損失 216,813 圓

 

圖:1912年十二廳時期殖產局報告中的農業主要災情行政區域

(十二廳底圖出自:《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2003年;資料來源: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

 

這場豪雨使得臺灣西半部幾乎從北到南無一倖免,農民損失慘重。當時沒有現代化的防洪設施,這類連續降雨往往會造成河川潰堤與農田毀壞,成為歷史上農業經濟的一次重大打擊。

 

圖:1912殖產局《暴風雨農作物被害報告》中六月暴風雨章節

(出自:《四十五年、元年暴風雨農作物被害報告》,1913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來源: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五、鐵道中斷緊急搶修!

濁水溪因豪雨暴漲,導致縱貫鐵道上的濁水溪鐵橋南端受損,這使得全臺交通幹線陷入癱瘓。當時的縱貫鐵道,是連接臺灣南北的命脈,一旦中斷,貨物與旅客運輸全都停擺。鐵道部立刻展開搶修,先搭建臨時橋樑供行人徒步通過,隨後日夜趕工,終於在 6 月 16 日清晨 5 點 40 分,恢復了嘉義北上和臺中南下的列車運行。

鐵道部技師新元鹿之助在視察後指出,濁水溪是一條年年氾濫、河道變化多端的河流。為了減少水流對鐵橋的衝擊,他們已在北岸增築了 200 尺(約 60 公尺)的堤防,但由於鐵橋的鋼材尚未到位,修建工程仍不完全。而南岸因觸口山崩陷,河水改道,雖然也有建堤計畫,但預算不足,短期內無法徹底解決,只能祈求天氣轉好,避免再次決堤。

 

圖:主持搶修工程的新元鹿之助技師

(出自:《臺灣鐵道史》中冊,1911年;資料來源:國立臺灣歷史館典藏網)

 

這場豪雨不只影響鐵路,三菱製紙工廠與大日本製糖會社工廠的生產也受到重創。土木部已經開始評估新的防洪工程計畫,打算在隔年動工,以期讓防護設施更穩固。當時的目標,是在後續降雨減少後,確保鐵路與周邊工業能持續安全運作。

 

六、林內堤防 –見證世紀豪雨

從新元技師的報告中,我們可以得知,1912 年那場豪雨不僅沖毀了濁水溪鐵橋南端,還改變了河川的流向與結構。當時,清水溪與濁水溪的河水在鐵橋下方交匯,再匯入北港溪,形成大量碎石與強勁浪濤。如果這些水流與泥沙不加以控制,隔年的雨季極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災害。

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發生,當局決定在濁水溪鐵橋與觸口之間修築堤防,阻擋河水對鐵橋的衝擊。這項工程自 1912 年 12 月展開,共建設三道堤防,並在 1913 年 3 月順利完工。這些堤防也成為現代林內堤防的雛形。

 

 圖: 濁水溪鐵橋、濁水溪、清水溪與觸口(下方高地區域)

(出自:《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21年;資料來源: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 1921 年製作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中,已能清楚看到鐵橋東側至觸口之間的堤防,以及鐵橋左側連綿不斷的堤線,都被詳細標註出來。這些早期的防洪建設,不僅是當時工程技術的展現,也為今日的濁水溪防災體系奠定了基礎。

 

 圖:2024林內堤防(照片左側) 

 

七、見證世紀大雨的拓殖局總裁元田肇

1912年的「拓殖局」為隸屬日本中央政府內閣總理大臣的機構,主管監督臺灣、樺太(北海道)、韓國等地的施政,位階極高。拓殖局總裁元田肇,1912年5、6月來臺視察,成為這場世紀大雨的見證者。

 

圖:1912年來臺視察的拓殖局總裁元田肇

(出自《犬養内閣》,1932年;資料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

 

在他的巡視行程中,留下了幾段關於天氣的生動記錄。5 月底(5 月 27 日至 31 日),臺北連日下雨,但元田總裁每次現身時,總能巧遇雨過天晴,陽光灑落,這樣的巧合讓人戲稱當時的晴天為「總裁日和」。

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經歷發生在阿里山巡視時。6 月 8 日,元田總裁搭乘阿里山森林鐵道上山視察。上午 10 點 30 分左右天色轉暗,下起了雨。中午在交力坪警察官吏駐所用餐後,他換上討伐外套,乘轎深入濃密的闊葉林。就在進入深山時,突然刮起一陣強風,聲音尖銳如怪鳥鳴叫,緊接著傾盆大雨從天而降。轎夫們只能冒著暴雨前行。當隊伍抵達奮起湖時,風雨更是猛烈,能見度不到幾公尺,一行人全身早已被雨水浸透。直到下午 3 點,他們才抵達哆囉焉作業所的宿舍(今多林車站一帶)。

兩天後的 6 月 10 日清晨 6 點,元田總裁再次啟程,穿越扁柏林登上萬歲山。那天夜裡,豪雨終於漸漸停歇,隔天清晨,群山之上湧現壯麗的朝陽。

 

圖:拓殖局總裁元田肇登萬歲山遠望玉山雨後天晴景象。

(AI生成示意圖)

 

八、遙望那一場豪雨

1912 年 6 月的豪雨,是臺灣日本時代代表性的豪雨事件。當時臺灣與長江流域周邊的低氣壓頻繁生成,帶來連日陰雨與偏南風,使中南部地區長時間處於潮濕多雨的天氣之下。臺南與臺中更分別有 29 天與 26 天下雨,臺中的總降雨量更達近代平均值的 3.7 倍,遠超平常。這場豪雨自 6 月初展開,至 6 月 8 日後雨勢明顯加劇,導致南部率先出現嚴重災情,橋梁、道路、房屋接連受損,交通全面中斷。六月中旬,中部地區也遭波及,其中濁水溪鐵橋損壞導致縱貫鐵道癱瘓,經鐵道部全力搶修,才於 6 月 16 日恢復通行。

豪雨也對農業造成巨大打擊。當時正逢稻米、甘蔗與甘藷的生長期,大量農田被淹沒,收成損失慘重。殖產局統計,第一期稻作受損最為嚴重,經濟損失高達百萬圓級。除了農業,港口與道路封閉,貨物無法運送,進一步衝擊了經濟活動。

這場豪雨發生在明治時期的尾聲,恰逢殖產局總裁元田肇來臺視察,他的親身經歷成為當時天氣記錄的重要見證。

災後的同年7月,臺灣總督府成立河川調查委員會,隔年發布「河川取締規則」,進行全島河川管理及堤防建設。濁水溪護岸工程的推動,為今日的林內堤防奠定基礎。回顧這段歷史,不僅能感受到當時的災情之嚴重,也提醒我們防洪與基礎建設在面對極端氣候時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臺灣氣象資料大全-降水》

《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臺北:臺灣總督府。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日本國會,國立國會書館

Google,Google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我們「雨」災的距離-雨量分級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降水量(平均)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季刊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數位電子書資料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漢珍知識網 報紙篇 (台日新+漢日新)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臺灣氣象史料跨域研究應用(2/2)2023年 第1期期中報告

 

修改日期:2025/10/14

瀏覽人數: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