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宛如大隊接力的4個颱風:1935年臺灣博覽會如臨大敵

1935年為日本在臺灣第40年,日本官方計畫該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舉辦「始政四十週年臺灣博覽會」。展場遍及全臺,藉此宣揚日本在臺的治理成績、提昇人民現代知識與促進各地工商繁榮。但是這一年卻天災不斷,先是3月在新竹、臺中傳出腦炎,分別往南北擴散的壞消息;4月21日,臺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7月到8月間,又逢B148、B149、B150、B151號颱風接連來襲。

 

使政四十周年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位於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區域的第一會場照片復刻明信片

(出自:《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畫帖》)

 

B148號颱風繞北臺  中南部溪水暴漲

B148號颱風,在7月15日於菲律賓東方的太平洋海面生成,21日清晨抵達石垣島東部海上後,臺北測候所便發佈海上警報,颱風以時速20公里行經彭佳嶼北方海面,23日自福州附近登入陸地而消滅。

19日至23日期間,颱風肆虐臺灣數日,海面風浪高強,即使颱風中心未登陸,卻造成全臺降雨,北部降雨最多的地點為竹子湖412毫米,中南部雨量亦有一定雨勢,臺中337.1毫米、阿里山310.5毫米、臺南248.5毫米、高雄305.2毫米、恆春271.8毫米。

 

B148號颱風

B148號颱風逐時路徑圖,由臺灣東南方海面往北移動,最後繞過北部海面,再往西行。

 

地名

最低氣壓(mmHg)

最大風速(m/s) 風向 雨量(mm) 降雨期間
彭佳嶼 732.7 22日 10時 29.2 N 22 10 36.1 22日 0時 23日 2時
基隆 739.6 22 17 13.7 S 23 6 128.6 21 9 25 4
臺北 740.2 22 16 10.9 WNW 22 11 169.6 21 6 23 23
臺中 745.9 22 15 5.0 NNW 22 10 329.5 22 0 23 24
臺南 746.4 22 15 11.3 S 23 2 249.9 22 3 24 13
高雄 746.1 22 15 11.3 S 23 1 300.9 22 0 24 19
臺東 741.8 22 13 7.2 SSW 22 14 176.4 22 1 25 4
花蓮港 742.2 22 7 4.6 SSE 23 7 50.5 21 15 25 24
恆春 746.8 22 16 6.8 S 22 13 295.5 22 5 24 20
澎湖 745.7 23日 2 12.2 S 12 10 135.6 22 6 24 10

 B148號颱風各地測候所於7月21至23日觀測結果。

 

沿海警戒

暴風雨警報沿海警戒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 1935年7月23日,夕刊n04版)

 

1935年7月23日

1935年7月23日天氣圖。

 

而B148號颱風在7月22至23日進入福州附近前後,臺灣中南部受到颱風外圍環流西南風影響,迎風面的高雄、臺南遭逢大雨,造成溪水暴漲、陸海交通中斷。《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便有提到:高雄川水位高漲,岡山郡二層行溪、阿公店溪水位高漲,岡山、路竹間鐵路崩潰公尺,造成列車無法通行。岡山周邊各地也淹水,住民戰戰兢兢。旗山郡楠梓仙溪水高8尺,造成5處交通斷絕。高雄港內充滿沖來的漂流木,船隻無法進出。

 

中南部暴風雨被害

中南部暴風雨被害 平林溪漲水二丈餘 高雄州各郡受害甚大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25日,夕刊n04版)

 

臺南大雨自22日起,風狂雨驟,入夜尤其猛烈,福住永樂各町(福住町為今日臺南市國華街、成功路、民族路一帶;永樂町為今日臺南市金華路、西門路、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一帶,此地界為西邊府城)的低窪處皆淹水;而安平製鹽會社第二工廠之大煙筒更被被風吹倒倒,所幸無人傷忙;臺南醫院門前,大下水溝之石壁崩塌;近郊鹽水溪溪水暴漲,交通中斷。

 

台南市二十二日風雨

臺南市廿二日風雨 福住永樂各町浸水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25日,日刊4版)

B149號颱風貫穿全島  臺博建物屹立不搖

而B149號颱風在7月22日在Truck Island(今稱Chuuk Lagoon,屬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楚克州的一部份)北部海面成形,以時速20公里,從西北至西北西方向移動,逐漸增強。29日清晨移至臺灣東部海面,下午5點從花蓮港南方登陸,穿越臺灣中部,之後通過臺灣海峽於廈門進入陸地而消失。

27日至30日期間,臺灣受影響,所幸中央山脈減緩了颱風的威力,加上颱風快速通過,實際所帶來的雨量,不如B148颱風的猛烈,竹子湖214.0毫米,阿里山189.3毫米、臺南172.9毫米、高雄143.4毫米、恆春114.8毫米。但是B149颱風在臺灣各地測得風速則比B148颱風都大,其中高雄的平均風更高達11級風。

 

B149颱風逐時路徑

B149颱風逐時路徑圖,由臺灣東方海面向西略往北移動,穿過臺灣中部。

 

地名

最低氣壓(mmHg)

最大風速(m/s) 風向

雨量(mm)

降雨期間
彭佳嶼 739.1 29日 18時 34.4 ESE 29日 20時 8.5 29日 11時 31日 16時
恆春 736.1 29 17 15.1 W 29 19 249.3 29 10 1 22
臺東 727.1 29 18時30分 18.6 S 30 2 132.0 29 12 30 24
花蓮港 729.1 29 16時30分 22.2 N 29 16時30分 162.9 29 3 30 14
高雄 733.3 29 22 29.2 W 29 22 269.6 29 7 1 15
臺南 733.1 29 23 17.2 WNW 29 20 251.0 29 7 1 12
澎湖 731.4 30 2 24.4 NNW 29 20 146.4 29 19 1 17
臺中 729.429 29 19時30分 13.0 N 29 18 39.6 29 9 30 15
臺北 737.1 29 18 18.8 E 29 22 99.2 28 7 30 9
基隆 729.6 29 20 22.5 ESE
SSE
29 21
24
28.1 28 2 31 4

B149號颱風各地測候所於7月29至31日觀測資料。

 

7/29颱風位置

7月29日颱風位置 抵達花蓮港東南200公里  29日正午觀測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30日,日刊4版)

 

當時臺北測候所,亦延續1897年(明治30年) 以訂定警報信號標,做為全島天氣預報與暴風警報的發佈,而在B149颱風來臨的此時,升起尖端向上的紅圓錐,即是告知將有暴風且天候險惡。在日本時期,這是官方向民間傳達颱風警報的媒介之一,郵局、派出所等「信號所」皆設置每隔三尺紅白相間的信號桿,能夠在收到臺北測候所發出的警報後,以吊掛不同造型物體,做為警報的佈達:紅球代表暴風將來、掛紅圓錐體表示更緊迫的暴風警報;如果夜間,則以一個紅燈代替紅球信號,兩個紅燈代表紅圓錐。來勢洶洶的B149號颱風,即使臺北測候所升起警報標示,也吸引民眾在告示牌前,觀看詳細的預報資料。

 

暴風雨

暴風雨が來るぞ!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30日,日刊2版)

 

而此時臺灣博覽會則陸續開展作業,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博覽會建築就跟女性的化妝一樣,太早就化好會脫妝,還是等到時機正好才進行……妥善利用颱風來襲之外的空檔來進行。」無奈博覽會預計10月開幕,各種工事得提前進行,勢必得遭遇颱風,因此如何做好預防,反而是相對重要。

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指出,部局長會議就提醒工程,要密切因應颱風做好準備。也確實在第二會場──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的「專賣館」,便做了預防性工事,其採木造、下挖式木樁的基礎已完成,而高約90尺(約27公尺)的主塔,自然成為受風處,因此在高塔上,綁了數條繩子固定,來抵禦強風,所幸B149號颱風,並沒有帶給博覽會工程太多的災難。

由此可見,在臺40年的總督府,經歷的風雨也不少,已建立相當的防災體系,進行到一半的工事及危險家屋,在事前就做好固定防護,救生艇、避難場所及相關人員也已整裝待命,最後沒有造成重大傷亡或損失。

 

逢止風災

防止風災水害不能有所遺漏疏失 部局長會議上提出此議題  將個別通知臺灣博覽會和地方廳。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30日,夕刊n01版)

  

臺博建物

臺博建物得以安全  昨夜徹宵警戒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30日,日刊8版)

 

挺過颱風

挺過颱風的專賣館開幕時之復刻明信片。

(出自:《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畫帖》)

  

專賣館構造說明

專賣館構造說明,高約90尺的主塔,確實有其防範強風的必要。

(出自:《臺灣建築會誌》,1935年7月10日,第07輯第05、06。)

 

而南部可沒這麼幸運了,強風伴隨的雨勢,對高雄造成了災情,臺南更受淹水之苦,同時也造成水圳系統的毀損:

7月29日下午2點20分臺南銀座的Captain西餐廳隔壁,新蓋房屋的板材,被強風吹倒,折斷路燈柱,幸好無人受傷;高雄州臺灣製糖會社「旗尾製糖所」所營運的旗山、九曲堂間火車,因安全顧慮而停駛,由於這是旗山唯一對外的交通方式,地方民眾深感不便;另茄萣的動力漁船「長興丸」,於28日晚上,因海上捕撈作業,遭強風吹襲,下落不明,12名船員的安危令人擔憂。而屆臨中元節,暴風雨造成全島交通大亂,導致食品價格暴漲,南部生產的豬,無法運送到北部。

7月30日清晨3點,臺南風勢仍猛烈,除了樹木折斷、電話及電燈的電線被吹斷外,沒太多損害,但臺南市役所職員及壯丁團員,依然一整夜維持警戒。此外,安平市街因地勢低窪,房屋都淹水,臺灣製糖「三崁店工場」及職員宿舍也是一樣;更令人憂心的是永康庄車行與王田之間的山上庄自來水廠大鐵管,因為虎頭埤水位暴漲流入許縣溪,加上嘉南大圳堤防潰堤,兩邊的水合併後衝擊鐵管,下方土石掏空,所以30日的時候有兩處搖動,新豐郡警察課表示,萬一鐵管斷裂,臺南市勢必停水。

 

颱風往襲花蓮港

颱風往襲花蓮港附近 夜半通過新竹方面 暴風警報第二回第七報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31日,日刊4版)

 

安平漲潮

安平漲潮屋多浸水 水源地鐵管浮搖  警官壯丁數百戒備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1日,日刊4版)

 

B150颱風雨不停歇  宜花東基礎建設崩毀

B150颱風緊隨著腳步,7月29日於硫黃島南方遠海上成形,從西方至西北西方向移動,8月4日接近於東部海面,稍轉西南方向,通過恆春南部海上,於汕頭附近入大陸,轉向東北方,9日達上海附近,10日經朝鮮南部沿岸轉向東方,橫越日本南部至太平洋。

臺灣於8月2日至7日,受迎風面的影響甚鉅,降雨集中在東部及南部,花蓮、臺東、阿里山、恆春,降雨都在300毫米以上。

 

B150颱風逐時路徑圖

B150颱風逐時路徑圖,由臺灣東方海面移往恆春南方海面後,持續往西南,再往北移動。

 

地名 最低氣壓(mmHg) 最大風速(m/s) 風向 雨量(mm) 降雨期間
彭佳嶼 746.3 5日 6時 19.8 ESE 4日 22時 71.6 4日 3 8 18
臺中 742.2 5 17 17 SW 4 18 188.7 3   9  
臺北 745.1 6 12 10.8 ESE 5 23 101.7 3 0 9 10
高雄 741.3 5 18 10.2 S 6 14 261.2 3 17 9 24
基隆 744.7 6 18 13.7 SSE 6 10 88.3 4 1 8 17
臺東 743.0 6 5 5.8 ENE 5 22 305.1 3 18 8 13
臺南 750.2 6 17 5.3 NW 6 14 302.1 3 11 8 24
恆春 740.4 5 18 6.6 NE 4 22 373.6 4 0 9 22
花蓮港 745.0 4 17 11.0 SE 6 18 303.7 3 18 8 20
澎湖 741.7 6 17 8.6 NNW 4 2 80.6 3 14 9 6

B150號颱風各地測候所於8月3至6日觀測資料。

 

B150颱風與B149颱風,影響臺灣時間接近,B150距上一個颱風離開,僅有2天的時間,在報紙中,被視為延續的降雨,其B149後勁的天氣變化,加上B150的影響,宜蘭、基隆等地自7月29日後發生連日大雨,造成多處的災情。據《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指出,在B149號颱風離開後,7月31日仍處於烏雲密佈的狀態,下起驟雨,致使白米溪、武荖坑溪氾濫潰堤,下游農作物的毀損。8月5、6日,則在宜蘭掀起狂風暴雨,讓道路搶修山崩處的作業人員疲於奔命,以蘇花公路的南海到花蓮港段最為嚴重。

 

蘇澳郡

蘇澳郡暴雨風後  驟雨傾盆橋梁流失  蘇花道路崩壞交通杜絕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8日,日刊8版)

 

在花東方面,8月5日至7日風雨甚劇,使得月瓏(今關山)、稻葉(今卑南)等臺東鐵道幹線中斷。花東溪、木瓜溪、遮澗溪、秀姑巒溪、米崙溪等皆暴漲,海陸交通中斷,《臺灣日日新報》對當地更用孤島來形容。

 

台東豪雨

臺東豪雨山崩溪漲  列車運轉陷于不能  努力復舊案七日開通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8日,夕刊n04版)

 

花蓮宛如孤島

花蓮宛如孤島  海陸杜絕  溪流皆漲水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9日,夕刊n04版)

 

外島的澎湖在風雨的連番肆虐下,連日雨量已達過去平均年雨量的一半,據當時澎湖測候所指出當地平均年雨量約990毫米。B150颱風造成農民作物毀損、漁民不能捕撈,憂心忡忡。

 

澎湖連日雨量

澎湖連日雨量  達半年額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10日,夕刊n04版)

B151颱風二次侵臺  重創南高屏農漁產業

B151颱風成形於8月17日,從加羅林群島西部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動,19日凌晨,抵達北緯16度、東經138度附近,自此轉由西向移動,21日半夜,達北緯16.5度、東經128度附近,再轉向西北,23日晚間9時,從大武及恆春附近登陸,以時速15公里橫掃南端,再從臺灣西南部的高雄出海,同時臺中西方發生副低氣壓。25日颱風中心向大陸汕頭近海移動,勢力減衰並呈現緩慢南移狀態,但27日東沙島附近向東北行進通過臺灣,29日凌晨進入東部海面往東北方向離開。 

 

B151颱風逐時路徑圖

B151颱風逐時路徑圖,由臺灣東南方直撲恆春往北穿過臺灣南部後,再往西繞圈往回,再次通過南部,往東北方向移動。

 

地名

最低氣壓(mmHg)

最大風速(m/s)

風向

雨量(mm)

降雨期間
恆春 729.7 23日 21時30分 24.2 W 23 21 918.1 23 1 29 3
臺東 745.5 23 7 17.5 NNE 23 17 533.6 23 4 26 24
花蓮港 752.8 23 14 4.7 N 23 14 125.0 23 4 25 19
高雄 740.6 23 22 12.8 NNW 23 20 280.7 23 8 29 9
臺南 743.4 23 23 6.3 NNW 23 20 73.3 23 7 26 22
澎湖 744.3 24 3 14.0 N 23 17 25.4 23 18 26 10
臺中 744.6 24 1 5.0 E 24 6 6.5 23 17 25 12
臺北 750.2 24 4 9.5 E 24 3 4.8 23 1 24 4
基隆 739.0 22 16 15.0 S 24 9 14.8 23 3 24 5
阿里山 745.1 23 20 10.3 E 24 20 34.0 23 4 26 19
彭佳嶼 742.1 25 6 15.2 SE 24 2 5.4 22 18 24 6

B151號颱風各地測候所於8月22至25日觀測資料。

 

該颱風路徑最為特殊,臺灣歷經該颱風的兩次登陸,近代2012年的天秤(Tembin)颱風極其相似。B151颱風分別在8月22日、27日發佈兩次的海上警報,其原因乃是第一次以東南往西北方向通過臺灣後強度減弱,在高雄西南方海面滯留後,又逐漸增強第二次襲擊臺灣。整體影響時間為22日至30日,降雨集中在恆春達918.1毫米,往北至高雄已減少到280.7毫米、臺南107.8毫米,其他西部各地都在100毫米以下。

 

沿海警報

沿海警報 昨夜發表さる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3日,日刊07版)

 

海上警戒

海上を警戒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8日,夕刊n02版)



首當其衝的臺東,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原本預計颱風中心在8月24日登陸,但實際上8月23日晚間,就已經有暴風雨襲擊臺東廳轄區了,市街旁的堤防岌岌可危,雨勢讓鐵道、電信中斷、橋樑流失等,警官、消防組、壯丁團、青年團紛紛出動。

 

二十百年前

二百十日前  風颱發生  今夕臺東上陸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4日,日刊08版)

 

暴風廳

暴風雨襲臺東廳下  街堤防瀕于危險  警官消防壯丁青團等出動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6日,日刊8版)

 

有別於前3個颱風,B151颱風直接影響近10天的時間,加上7、8月的風雨頻繁,重創各地的農漁產業。例如臺南受到颱風影響,漁船停泊,漁獲大減,但魚塭養殖的虱目魚,卻在當年成為得力門戶;高雄州轄區在8月23日颱風大顯威力,香蕉超過60萬株傾倒,另有許多受災戶。

恆春亦發生強大的風力,23日當天恆春風速達39m/s,雨量達346毫米,所幸對於甘蔗的災害,比上回多點損害,但不是太嚴重。阿緱(今屏東)風速為13m/s,則在調查是否僅輕微受損。

台南魚類慎缺

臺南魚類甚缺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3日,日刊08版)

 

高雄州下

高雄州下  被害甚大  芭蕉倒六十萬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6日,日刊8版)

 

二十三日

廿三日暴風と蔗園被害  至極輕微

(出自:《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8月29日,日刊03版)

 

多災多難後臺灣  博覽會盛況空前

而當年夏天4個颱風的肆虐,驗證井手薰受訪時提及:「……今年龍眼肉(產量)很多、恐怕是颱風很旺的預兆……」,透過農作物的判讀,預測颱風的多寡,令人嘖嘖稱奇。不過要知道當年更早之前,臺灣先是3月在新竹及臺中州發生腦炎疫情蔓延,4月又有造成3千多人死亡的「新竹-臺中大地震」等考驗,臺灣總督府「臺灣博覽會事務局」依舊挺了過來,順利在10月10日揭開臺灣史上最大型博覽會。

白天人潮湧現、夜晚燈火通明,展覽內容包含產業、科技、交通、文化、歷史、觀光、國防等。主展場位在臺北三處,其他展區遍及全臺,各地展覽主題不同,如臺中展區主題「山岳」、基隆展區主題「水族」、臺南展區主題為「歷史」等。

 

台灣博覽會第二

臺灣博覽會臺北第二會場之第一文化施設館(今二二八公園臺灣博物館)

(出自:《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湾博覧会写真帖》。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台北榮町

臺北榮町菊元百貨一帶夜景。

(出自:《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畫帖》。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台北第一會場

臺北第一會場入口(約位於今西門捷運站旁的中華路上)

(出自:《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湾博覧会写真帖》。經「臺灣古寫真上色」數位上色)

 

小結

今日回望1935年臺灣博覽會的光輝燦爛,背後卻曾是經歷了腦炎、地震、颱風等天災考驗,尤其四個颱風在一個月內接連侵襲,遍及臺灣各地的風雨,在災情搶救中,又要推動博覽會各項工序,期望能如期開展,所幸因應得宜,最後能夠順利舉行,這段挺過風雨的故事,亦增添博覽會的難得。

 (本文整理:林晏嫆/審閱:陳志昌、王佐榮、李志祥/編輯:李耘衣、蘇淋齊)

參考資料:

  1. 陳彥傑、陳秀琍、王子碩,2020。《歷史極端氣象氣象事件之文史資料跨域研究(2/2)》,臺北:中央氣象局。
  2. 不詳,昭和十一年八月,《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湾博覧会写真帖》。
  3. 鹿又光雄編,2015,《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南天書局。
  4. 松木幹一郎,1939,《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誌》,臺灣博覽會協賛會。

 

 

修改日期:2023/02/10

瀏覽人數:495